曾昭顺,男,汉族,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所长。1921年9月7日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到南京综研地质调查所工作。1950年到东北做土壤调查,1953年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东北分所,1954年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成立后,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78—198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为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曾担任中国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会顾问和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理事会、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土壤学会理事长、辽宁省生态学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评委以及《应用生态学报》第一任主编的学术任职。
曾昭顺主要从事土壤学和农业生态学研究,长期致力于我国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国土规划和整治、农业生态建设和结构调整,为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大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年曾参加南京地区、苏皖黄泛区、闽江流域和闽南丘陵等地区的土壤调查工作;20世纪50年代先后参加和领导了东北土壤调查和荒地勘察、中苏联合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主持了黑龙江省第一次土壤普查,为东北地区的大规模农业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60年代主持领导了东北地区主要农业土壤——黑土和白浆土的长期定位研究,对黑土和白浆土的发生、分类、肥力特性以及改良利用提出了卓越的创见,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中低产田的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20世纪70年代主持领导了我国第一个农业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县——黑龙江省海伦县的综合考察和全面规划,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飞鸟模式”,开创了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新道路;20世纪80年代领导和组织了三江平原农业资源开发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研究,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台站网络的建设提出了最早的审计方案。
曾昭顺是土壤地理和土壤发生分类方面的专家,尤其对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壤的形成过程、地理分布、发生分类、基本性质及改良利用有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学术上有许多独创见解。
曾昭顺也是著名的黑土及白浆土问题专家。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认为黑土和白浆土均为独立的土类,提出了黑土和白浆土独特的发生和形成理论,纠正了国内外土壤学界长期把黑土误认为黑钙土类土壤,把白浆土误认为灰化土类或脱碱土类土壤的错误观点。这一理论,得到了国内外土壤学界的确认,并正式列入我国土壤的分类系统,从而为这两类土壤的正确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曾昭顺积极关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多次为有关领导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咨询,1986年与其他几名科学家一起受中国科学院委托主持起草了《我国粮食增产上万亿斤的途径和措施》,该报告中央十分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后,被任命为国务院专家组副组长,率团深入林区进行现场考察,为恢复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献计献策,提交了完整的综合考察报告15篇。该考察报告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曾昭顺曾多次出国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曾经出访过苏联、印度、日本、加拿大等国家。1980年2月作为中国土壤代表团副团长参加第12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在印度召开),不但促进了国际交流,也使国外同行对我国土壤科学成就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和参加编著了《中国东北土壤》《中国土壤》《中国2000年土壤科学研究》等专著;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撰写“白浆土、黑土、草甸土”等篇章。领导和参加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和地方科技成果奖的有10多项。
曾昭顺近50年的科学生涯中,辛勤耕耘。严谨求实,言传身教。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这片辽阔肥沃的黑土地,献给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和生态建设,献给了土壤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上。
1993年3月29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