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赵魁义,男,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7年1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6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原中科院长春地理所)工作。历任自然地理研究室学术秘书、副主任,沼泽湿地研究室主任。荣获各种科技奖励 15 项,其中,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6年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0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2001年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2)、2013年吉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3);多次被评为本所、长春分院、吉林省省直机关和中科院优秀科技工作者;曾获世界华人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1979年荣获吉林省劳动模范;1992年荣获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主编、参编《中国沼泽志》《中国湿地植被》《中国植被》等10余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60余篇论文。
1980年5月31日,参加中国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邓小平副主席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89年6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黄淮海开发主战场,作为中科院武城县科技人员代表受到总理的亲切接见。
赵魁义在湿地考察
冒着生命危险的科考:
1976年春,研究所接到青藏高原湿地资源考察任务,赵魁义主动报名,顺利通过了体检,获得进藏参加湿地科学考察资格。在藏北那曲地区、藏南雅鲁藏布江谷地及藏东部分地区首次进行了湿地科学考察,他带领团队对青藏高原湿地类型、分布、成因、利用及其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青藏高原考察的困难之处不是高山缺氧,而是考察区无人烟,自然也没有道路。据赵魁义老师回忆“我们的汽车从拉萨出发去雅鲁藏布江河源区考察,跑一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在藏北羌塘高原无人区根本没有路,有时遇到河流,只能骑马过河。”一次考察途中,在藏东嘉黎县考察时因为没有公路,考察队员只能在藏族向导的带领下骑马进山,行至山顶,路宽仅约1米,路的一侧为陡峭山坡,另一侧是深约百米的悬崖峭壁,雅鲁藏布江支流翻滚疾驰而下,赵魁义背上的半自动步枪被树枝一卡,他掉下马挂在树上,险些掉下悬崖,顿时吓出一身冷汗,幸运的是被藏族向导及时救起。在驻地,赵魁义每天睡在门口为队友们站岗放哨,他说“因为我有枪,这里曾出现过叛匪,我有义务保护队友”。
赵魁义说:“我年幼失去父亲,是党培养我成长,党的召唤就是命令,圆满完成青藏高原湿地科考工作是党交给我的光荣使命。”西行雅鲁藏布江源头,北去唐古拉山,东到嘉黎,南至亚东,都留下了赵魁义带领团队进行湿地科考的足迹。站在两米多深的泥炭坑前取样的身影,走在藏北嵩草湿地中的喜悦心情,凝聚了他们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坚定决心!
作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提起当年青藏科考,赵魁义心潮澎湃、侃侃而谈……85岁的他,谈到对家人的亏欠时,不禁眼眶湿润;谈到在培养科研人才时,他骄傲而自豪,他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发展输送了一批批栋梁之才。赵魁义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缩影,东北地理所的快速发展,凝聚了老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这与老科学家们围绕科技前沿、勇于创新,结合地方需求做出突出贡献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奋斗,研究所紧紧围绕湿地环境和现代农业的学科积累与发展优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与日俱增,逐渐发展壮大。在新时期,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保持旺盛斗志,紧紧围绕“国家事”,当好“国家人”,担好“国家责”,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做新一代“东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