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到 地 理 所——庆祝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

来源:退休三支部  赵大岭  |   发布时间:2009-07-10  | 【    
    1975年初的一天,我怀揣着毕业分配证来到吉林省东北地理研究所报到。那时候,咱们单位直属吉林省科技局,名称就是“吉林省东北地理研究所”。来到地理所后,人事处的一位负责同志(一位戴眼镜的男同志,叫什么名字记不住了,后来他调到别的单位去了)向我简单介绍了地理所的情况:地理所所长是王寄语,书记是陈敏。有4个研究室,沼泽研究室,地化研究室,地图室和经济地理室。全所的科研人员和行政人员共有70多人,并告诉我::“你是地理所第76 名!”我被分到地理所最大的一个研究室,沼泽室。室主任刘哲明对我说:“你是学化学的,就到分析室去工作吧!”就这样,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一切安排完毕,我在地理所长达30年的工作、学习就这样开始了!
    在这30年的时间里,地理所有很多令人难忘的事情,有很多杰出优秀的人物,可圈可点。这里只讲讲初到地理所的几年里,最令我难忘的一些人和事。
    第一次参加野外勘察工作。1975年春天,吉林省掀起了泥炭资源利用的高潮。要利用泥炭,就要考察泥炭资源,摸清楚泥炭资源的储量和泥炭的理化性质。因此考察泥炭资源就是地理所主要重大任务。1975年初沼泽室成立了泥炭考察队,泥炭队计划首先考察吉林省的泥炭资源和作质量评价,然后再把考察工作扩大到东北和全国。泥炭考察队的队长是赵魁义老师,副队长是马学慧老师,全队一共有十来个同志,我记得还有时崇岫、李卫东、夏玉梅、郑萱凤、汪佩芳、丁守琴、陈秀春和我,赵德祥所长也和我们工作了好长时间,司机是张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野外考察工作。出发前室里给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讲解了注意事项,简单的自救方法,配发了应备的各种物品。  我们在野外工作了三个多月多时间,对吉林省东部地区的沼泽地逐个县逐个点的实地勘察测查,工作量之大、之辛苦可想而知!!那时候的工作条件很艰苦,生活条件相当简陋。我们经常乘坐的考察车就是一辆解放卡车,上面搭着一个帆布篷,可以遮光避雨,前后面都是敞开的,极为通风。车厢里面两侧固定着木板就是我们的坐席,中间空着的地方,用来摆放仪器设备和泥炭样品。泥炭储量的测量,用当时普遍采用的打钻方法,用的是手钻,在诺大一块招择地中平均打一些钻孔,取得许多数据来计算泥炭的储量。这些吃力费劲、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儿,都是大家一起来干,每个人既是纯粹的脑力劳动者又是纯粹的体力劳动者,即使科学家又是力工。我的任务是测量沼泽水的八大离子,钾、钠、钙、镁、硫酸根、碳酸根等理化性质。沼泽水的水样分析要采样后立刻分析,免得发生变化。泥炭的样品取样阴干后带回家来分析化验。不下沼泽地的时候,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整理那些半湿不干的泥炭样品。白天大家都穿着半截高的胶靴子,在“大酱缸”(当地老乡这样称呼)里走来走去,沼泽地里水多稀泥多,不小心踏到水深处,泥水灌进靴子里,整个鞋和裤子都是湿呱呱的,还经常弄的满身满脸泥!每天晚上回到住处,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冲个热水淋浴,换身干净衣服,可那是不可能的,只能到水房打盆温水洗洗罢了!
    有一天我们来到辉南县一个叫金川的地方,现在是吉林省旅游最热景点之一的金川大龙湾。盛夏时节,那里的风光美丽无比,五彩缤纷的各种野花开满沼泽地,再看看周围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和碧蓝天空中的朵朵白云 ,真像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天堂班的灿烂辉煌!这天白天的工作很顺利,晚上回来整理数据的时候,马老师发现测得的数据和有记载的一些资料不符,有较大偏差!怎么办?为了得到真实的确切的数据,马老师提出再测量一遍!再量一遍?哎呀!我心中暗自叫苦,好不高兴。尽管有少数人不同意,但马老师坚持要重新测量,后来队长决定回去重做。第二天我们又花了整整一天的工夫,在金川那个最大的沼泽地重新打钻测量了一遍。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后来曾经多次回想起来。马老师坚持重新测量一次是对的,难道她不累吗?重新测量一次是值得的。是求真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支撑着她!真让人佩服!
    三个多月的野外工作结束了,吉林省东部地区的沼泽地全部考察完毕。我学到了很多地理学的知识,考察队员们彼此之间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各位老师在野外考察中表现出的吃苦耐劳精神,对事业追求的孜孜不倦,工作的一丝不苟、认认真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后来在地理所二十多年的工作,树立了楷模,也是我永远学习的好榜样。
    我在沼泽室的水土分析室工作了10年(1975年——1984年)。分析室三位极有经验的分析师是李崇玲,蔡省垣,刘淑珍。他们的分析技术极为熟练,准确。个个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那时候分析室的工作量非常大,沼泽室的土壤组,泥炭组,和三江井排井灌组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个土壤样品,泥炭样品,岩石样品源源不断地从野外送回来,我们几个人在分析室里干的热火朝天!每天用去了大量的化学试剂,有时候一天就用了一大瓶浓硫酸,供不应求的时候我就到隔壁的化学地理室去借,任淑芬老师总是微笑着看着我,一边递给我硫酸一边嘱咐说,小心点!我们的水土分析室也颇有成就,在分析了几千个泥炭样品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套《泥炭样品分析方法》。在这之前并没有标准的泥炭的分析方法,只有土壤的和植物的分析方法。对于泥炭这种既不同于土壤有不同又植物的分析方法,只能借鉴使用,用于泥炭不太准确。因此我们在大量的工作基础上编制这套分析方法,通过了由煤炭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并推广到全国。至今全国的同行们仍然使用这个分析方法。
    在分析室工作的时候,土壤组的张养贞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时候的张老师只有三十五、六岁的样子,人长得白白净净,一幅温文儒雅的风度。说话时语速稍慢,但是头脑极其敏捷清晰,绝没有多余的话。张老师从事土壤研究工作多年,对东北地区的土壤做了大量的,最精细的,最完整的基础研究工作,对这里土壤的成因性质等等了如指掌。张老师还教了我们许多土壤学的基础知识,使我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了认识,工作起来有章可循。土壤组每年从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采集大量的土壤样品,由我们来做定量分析。当时做的最多的是土壤的矿质全量、土壤代换量和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