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吃苦、注重内在美的科学精神——三江站出差的体验与感悟

来源:卢伟伟  |   发布时间:2009-07-10  | 【    
    我很幸运。到所里不长时间就有机会跟随姜老师去三江试验站。同行的还有武海涛和郭岳两位师兄。虽然从长春到三江站要乘坐长达20几个小时的火车且需要中间转车,但是由于第一次与姜老师和两位师兄一起出野外,感到很新鲜,一路上心情很愉快。
    第二天的早上,我们抵达了三江站。来到站里,看到几个身着米彩的同龄人。如果不是之前听师兄师姐们说过在三江采样都穿米彩,我还真不敢断定他们是高我几届的学生。一切都是新鲜的。宿舍卫生间男女共用,两个门也只剩下一个可用。开始没感觉什么,后来洗漱或上厕所恰巧碰上男生就有点不好意思了,再后来就慢慢习惯了。中午在站上吃饭,才发现食堂原来可以这么小,俨然一个大家庭的餐厅。晚上洗漱,站上的自来水特别凉,给师姐们说起此事,她们说习惯了就好了。新床又硬又潮,被子也很潮,本想睡个好觉的,却睡得很不舒服。
    接下来的10几天,每天都有计划的同武师兄和郭师兄一起采样,处理样品。时值九月初,蚊子渐渐少了,湿地中却不是这样。人一走进去,蚊子就会围着你哼哼的转个不停。前几次采样,我们没有带手套。几天下来,手面被蚊子叮了有二十几个疱。虽然带着蚊帽,一群群的蚊子中总会有几个能钻进去。往往是蚊子在脸上美美的享受,人却觉察不出。白天被蚊子叮,晚上被叮处就痒。夜里,被叮处发痒,便开始用手挠,越挠越痒,就像是火苗借风蔓延成熊熊烈火,好一阵子才能入睡。才开始是手面和脚碗痒,过几天之后,腿上也起了很多疙瘩。原以为腿也是被蚊子叮的,后来才知道是被褥太潮的缘故。
    五、六天后,刚到站时的新鲜感觉渐渐消失了。尽管在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来,内心深处却埋藏了抱怨和不满。我没有想到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会是这样的!每天穿着米彩,皮靴到湿地中挖土,采植物。样品采回来,要晾土,磨土,烘植物,磨植物,在试验室进行一步步处理。干的活又脏又累,不能穿漂亮、干净的衣服,自己不就成了一个农民了吗?很怀念在所里坐办公室的日子。
    对于我来说,选择了考研也就选择了从事科研工作。在北京研究生院一年的学习期间,老师们的科研精神、人格魅力给了我深刻的影响,更加坚定了我从事科研的信念。马蔼乃教授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地理学研究,致力于将地理学发展为地理科学,五十年如一日,提出了地理遥感信息模型;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李长生教授用了近30年的时间开发出DNDC模型,现已成功运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世界各国,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难道他们只是每天坐在电脑旁,阅读文献,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理论推导吗?他们不进行野外采样吗?他们埋怨野外工作又脏又累了吗?他们做研究的过程中追求穿着,追求自己的外在形象了吗?怎么可能呢?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地理研究是为了探寻自然界的规律。书本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那是前人研究的成果,是继续研究的基础。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中发展并被证明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不论是大研究还是小研究,进行野外工作是必然的。野外工作是研究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源泉;野外工作提供了分析用的各种样品,用以发现新的规律;野外工作是验证假设的最根本方法。总之,野外工作是研究者在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道路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我所崇拜的老师都非常的朴素,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中必定有比我现在所做得更累更脏的工作。自己刚刚踏上研究的道路,进行野外工作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怕苦怕累怕脏,怎么能投入野外工作?又怎会有所成果呢?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内心的反省使自己意识到,之所以抱怨和不满是自己思想高度低,缺乏优秀科学精神的原因。要想成为科学家,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吃苦,内在美,质朴则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
    感谢三江站的16个昼夜!它使我发现了自己思想的弊端,决心培养自己吃苦、注重内在美的科学精神,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