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 长:何兴元
地 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东北核心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政编码:130102
电 话:0431-85542266
传 真:0431-85542298
电子信箱:iga@iga.ac.cn
网 址:http:// www.iga.ac.cn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成立于1958年8月18日。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2002年3月与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成现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与农学研究机构。
东北地理所重点面向国家农业转型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两大服务工程,开展农业生态、湿地生态、作物育种、遥感与GIS、环境与区域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建立农业科学、湿地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与区域发展等学科紧密交叉与融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建成国内一流、具有鲜明学科与区域特色、不可替代的地理学与农业生态学综合性研究机构。
一年来,在院党组、省直工委和长春分院党组(长春分院系统单位党委)的正确指导和领导下,在所班子和全所共产党员和广大职工、研究生的大力支持下,所党委紧紧围绕研究所中心工作,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四个意识”导航,以“两个维护”筑魂,以“两个全面”强基,充分发挥所党委和各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深学实做、抓常抓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扎实推进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大力弘扬科技价值观,将创新文化建设引向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以院党组政治巡视为契机,大力整顿机关工作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本年度特色所建设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5个服务项目全面完成筹建期目标,推进了东北主要作物种质资源创新、黑土地力提升和盐碱地高效治理等重大成果产出。依托“特色所”建设主要内容,全力推进“一三五”规划实施,结合“特色所”验收,对研究所的阶段性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针对“特色所”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积极改进,为接下来“一三五”规划的持续深入推进提供了借鉴。
东北地理所设有湿地生态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黑土区农业生态院重点实验室、大豆分子设计院重点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和东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5个基本创新单元;新获批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建有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黑龙江省黑土生态实验室、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碱地生态经济工程实验室和吉林省草地畜牧学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有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海伦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重点野外台站,并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为核心,建成了覆盖平原沼泽湿地、滨海湿地、滨湖湿地和森林湿地在内的东北湿地野外台站网络;此外还建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净月潭遥感试验站、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海伦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和长春综合农业试验站;设有所属图书馆和标本馆;主要下属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截至2018年底,东北地理所共有在职职工41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4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技术人员10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
东北地理所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和生态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和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培养点。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生态学、土壤学等6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和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生态学、遗传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土壤学等9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及环境工程专业学位授予专业。并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210人(其中硕士生77人、博士生133人)、在站博士后18人。
2018年我所新争取到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1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课题3项、子课题1项,STS区域重点项目3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项、吉林省省院合作资金项目3项,长春市双十项目1项、地校(院)合作项目2项;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8项,其中杰青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留学基金1项,科技扶贫1项;其它企业和科研机构委托项目73项。
2018年度,我所共发表SCI论文322篇,CSCD论文69篇,获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4项,其中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报专利94项,授权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4项,作物新品种审定3个。
2018年度与安图县人民政府、伊春市人民政府、白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兴凯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黑龙江省密山市白鱼湾镇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与长春市五度空间数据公司、长春市中农阳光公司等多家公司开展合作,拓展了成果转化途径。苏打盐碱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湿地稻苇鱼生态模式、资源高效型作物种植模式等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大豆和玉米等作物新品种、主要林菜资源生态开发和利用技术等示范推广面积1900万亩,增加经济效益近18亿元,培训农民14000余人次,培训技术人员1200余人次。2018年东辽基地共种植作物品种150多个,集中展示及示范了有机大豆新品种和栽培技术;有机水稻高光效高产栽培新技术;玉米免耕+高光效技术;有机生产病虫害生物防治病害技术等,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一致好评。本年度我所协助东辽县政府成功申报28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吉林省辽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与吉林省香辰有机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金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科金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我所以科技成果入股,占股份10%。公司拟同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以京东商城平台为主销售的有机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研发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畅销品种。2018年“长春市中科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服务的九所联盟已经发展到140多家单位,联盟测试的范围也从3个熟期组扩展到玉米所有熟期组,本年度联盟审定品种31个。2018年长春中科东地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有四个机型进入农机推广目录;近三年累计生产农机270台,已经销售177台。中科禾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18年在东辽开展土地流转。并在辽河源开展相关农业开发工作。本年度共种植土地2587亩,其中种植水稻1170亩(水田旱作),藜麦367亩,大豆1050亩,总投入375万元。借助我所技术,圣一金地公司2018年收割退耕草场约5000公顷,实现营业收入2600万元,实现净利润600万元。
2018年研究所主办或承办了多项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包括:2018年6月8日,主办“黑土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2018年6月25-29日,主办“第四届东北亚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2018年7月11日,主办“人文地理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2018年7月17-20日,承办“盐碱地高效治理助推生态文明”高峰论坛;2018年7月22日-23日,主办“二十一世纪的分子设计育种与绿色农业”国际研讨会;2018年8月15日-16日,主办“东北大气污染与地区发展”学术研讨会;2018年8月17-21日,主办湿地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亚洲湿地大会、第三届中国湿地论坛;2018年10月3日-12日,与俄罗斯水与生态问题研究所共同承办了“自然灾害、现代环境风险和生态系统弹性”国际会议。增强了学术交流,提升了学术影响力。2018年签订所级国际合作协议4项。分别为研究所和德国乔治-奥古斯特-哥廷根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贝加尔自然管理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索恰瓦地理研究所、台湾湿地学会签订合作协议。2018年共接待来访102人次,出访人数82人次。
东北地理所是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吉林省地理学会、吉林省遥感学会、吉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的挂靠单位。
主办的学术刊物中《地理科学》、《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湿地科学》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和中文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土壤与作物》为中文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被SCI-E收录;《地理科学》、《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分别连续6年被评为“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和“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