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信息公开工作2018年度报告
所 长:何兴元
地 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东北核心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政编码:130102
电 话:0431-85542266
传 真:0431-85542298
电子信箱:iga@iga.ac.cn
网 址:http:// www.iga.ac.cn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成立于1958年8月18日。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2002年3月与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成现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与农学研究机构。
我所重点面向国家农业转型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两大服务工程,开展农业生态、湿地生态、作物育种、遥感与GIS、环境与区域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建立农业科学、湿地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与区域发展等学科紧密交叉与融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建成国内一流、具有鲜明学科与区域特色、不可替代的地理学与农业生态学综合性研究机构。“十三五”期间,研究所规划在“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高效治理与草地生产力提升技术”、“东北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和“黑土农田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在“松嫩平原资源高效型作物生产模式研发与应用”、“三江-松嫩平原湿地水文调蓄能力与农业水资源保障”、“退化湿地恢复与人工湿地构建”、“东北农田环境影响机制及污染控制修复”以及“东北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估与空间格局优化”五个领域培育重大突破性成果。
党建工作中,研究所所党委紧扣研究所中心工作,以学习十九大精神为抓手,以“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教育为主线,开展党建工作。坚持围绕“信念引领科研党建促进创新”这一主题,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充分发挥所党委和各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统筹大局中谋划推进,强化制度建设,扭住和落实关键少数,把握政治方向。完善工作机制,使党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党委委员率先示范上党课。在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上创特色,抓典型引领,强化对当好人民科学家的认识、抓教育引导,加强党员想想建设、强化一岗双责制度,合理设置基层组织。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落实要求,传导责任压力,在改革发展中站稳脚跟,夯实组织基础。在多元化要求中提升服务,发挥民主党派、群团纽带作用。
实施特色研究所改革以来,面向国家农业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特色所目标,本年度在黑土地力提升、大豆生态适应性遗传机制和器官形态变异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获重要理论突破。2017年,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4项,总经费5664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其中,杰青1项、优青1项、重点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发表SCI论文216篇(二区以上占41%),Nature Genetic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短日照条件下大豆开花的分子机制;新审定作物品种5个;授权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9项。新建东辽生态农业与示范基地、松嫩平原草地生产力提升万亩示范区;联合成立中科禾源生态农业公司。
东北地理所设有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院重点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和东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5个基本创新单元;联合共建黑龙江省黑土生态实验室、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碱地生态经济工程实验室和吉林省草地畜牧学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有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海伦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重点野外台站,并建成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为核心覆盖平原沼泽湿地、滨海湿地、滨湖湿地和森林湿地在内的东北湿地野外台站网络;此外还建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净月潭遥感试验站、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海伦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和长春综合农业试验站;设有所属图书馆和标本馆;主要下属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截至2017年底,东北地理所共有在职职工4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44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技术人员10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
东北地理所设有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环境科学等5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环境科学、遗传学等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专业,环境工程1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并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203人(其中硕士生78人、博士生125人)、在站博士后22人。
2017年我所新争取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含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重点项目2项),中国科学院STS区域重点项目2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6项、吉林省发改委项目2项、吉林省省院合作资金项目4项,长春市双十项目1项、地校(院)合作项目3项;黑龙江省科技发展计划重大项目1项、杰青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哈尔滨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1项,科技创新人才专项项目2项;其它企业和科研机构委托项目73项
2017年度,我所共发表SCI论文249篇,CSCD论文72篇,获批省部级学技术奖励6项(一等奖4项),申报专利60项,授权专利21项,软件登记23项,作物新品种审定3个。我所共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其中吉林省自然科学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目,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2017年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大学、东辽县人民政府、大安市人民政府、富锦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协同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与大连连城集团、吉林省信融集团等多家公司开展合作,拓展了成果转化途径。苏打盐碱地改土增粮技术、黑土区高效型作物种植模式、水稻、大豆和玉米等作物新品种、湿地植被恢复等技术累计推广2130万亩,为当地增加经济效益近20亿元;盐碱地定位分区改良示范区水田产量6.57 t/ha,远超国际同期技术。品种转让、免耕机械、技术入股等收益4200余万元,其中“东生7号”大豆品种独家生产权和经营权转让700万元,创下了我所单项成果转化的最高金额。新建东辽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松嫩平原草地生产力提升万亩示范区,与中国林科院共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研究站。借助我所技术,圣一金地公司2017年种植燕麦3000公顷,定向推广种植青贮饲料、甜高粱200公顷,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长春市中科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100多家国内企业开展联产测试,并联合核心企业构建育种产业运营体系。长春中科东地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有四个机型进入农机推广目录,销售网点建立26个:吉林18,辽宁3,黑龙江3;近三年累计生产农机190台,已经销售130台。与信融集团成立“中科禾源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我所以科技入股,占股份10%。
2017年研究所主办及协办重大国内、国际学术会议4次,包括:吉林省地理学会吉林省遥感学会2017年学术年(2017 年7 月1 日)、第三届“东北区域灰霾与地区发展”学术研讨会(2017 年8 月18 日)、海峡两岸湿地恢复与管理交流研讨会(2017年8月29日)、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2017年10月25日)等一些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增强了学术交流,提升了学术影响力。接待来所交流访问32次。共出访79人次,接待来访外国专家81人。
东北地理所是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吉林省地理学会、吉林省遥感学会、吉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的挂靠单位。
主办的学术刊物中《地理科学》、《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湿地科学》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和中文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土壤与作物》为中文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被SCI-E收录;《地理科学》、《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分别连续6年被评为“影响力优秀国际期刊”和“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
(撰稿:殷丽娅 崔明星 审稿:苏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