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东北地理所六件大事
一、新园区圆满落成,创新发展跃上新平台
2012年10月25日,新园区落成仪式简短而隆重地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时任吉林省长王儒林、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等领导出席庆典仪式并为新园区落成剪彩。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建设,一座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园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园区座落在长春市高新北区,占地面积45公顷,划分为科研创新区、教育综合区、试验示范区和成果转化区四大功能区。一期建设工程7.5万平方米,投资3.5亿元,新建单体建筑22个,包括四栋办公实验楼、综合服务楼、研究生公寓和人才周转公寓等。
新园区作为长东北科技核心区五大平台之一的“生态农业创新平台”,率先建设启动,对实施中科院“东北农业创新集群”项目,促进院地合作向纵深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也将对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新园区圆满落成是东北地理所又一次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标志,奠定了研究所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重点部署、整体推进,“一二四”战略进展显著
经过反复研讨,经中科院批准形成的研究所“一二四”发展战略规划,凝练了研究所的发展目标,汇集了主体科研力量,围绕两大突破、四个重点培育展开攻关,一年来的实施,取得了良好进展。
重大突破——东北主要作物新型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在东北主要作物高产机理研究及示范推广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2年,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已在3省2区及沈阳军区后勤基地、黑龙江农垦总局多个农场示范推广;示范基地增至19个。应用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的玉米、水稻示范面积85万亩,玉米增产6-18%,水稻增产6-15%。以集中授课、现场会、交流会的形式培训示范户、种粮大户、基层农技人员1000余人次,得到省市和地方各级领导及群众的高度赞扬。
建三江农垦局水稻高光效栽培示范区 沈阳军区农垦玉米高光效栽培示范基地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亲临院军联合基地视察了“玉米高光效种植示范田”,并称赞“该模式操作简单,但原理不简单,是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创新性科研成果”。8月8日在三江平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副院长阴和俊、党组副书记方新等领导视察了我所“高光效水稻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10月25日,原吉林省委书记、省长王儒林与白春礼院长在长春新园区共同听取了“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的专题汇报,会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批示,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吉林省主管农业的王守臣副省长主持召开了该技术2013年在吉林省示范推广200万亩规模的专题部署会议。
重点培育——大豆重要性状形成机理与分子育种研究,在大豆光周期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方面取得重要成绩,主要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
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夏正俊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历经九年,通过图位克隆法成功地破译大豆光周期反应的中枢调节基因E1,并对其进行了功能验证。研究结果表明E1基因是豆科作物特有的转录因子,揭示了大豆具有独特的光周期调控开花网络。主要研究结果发表在2012年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9(32): E2155–E2164 (doi:10.1073/pnas.1117982109),被国内外大豆研究者及育种家评论为在大豆光周期反应研究中一个重要里程碑。
大豆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经过初评、现场评审及复评等多个环节,成功晋升为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为大豆分子育种工作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三、 所班子顺利完成届中考核,带领全所职工继续开拓新局面
2012年11月6日,由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亲任考核组组长,院资环局、人教局及长春分院党组领导组成的考核组,对所领导班子进行了届中考核。何兴元所长代表所领导班子从所长任期目标及工作进展、研究所“一二四”发展战略实施进展、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做了述职报告。长春分院财务处姜守忠处长代表审计组对届中考核财务审计结果进行了公告。最后,丁仲礼副院长做了重要讲话,他对本届所领导班子带领全所职工在发展战略研究、优秀人才引进及青年人才培养、科研项目争取和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研究所上升发展态势给予了充分肯定。丁院长勉励所领导班子和全所职工,要创新战略布局和发展思路,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营造更加优良的环境,凝心聚力,实现研究所跨越式发展。
四、引进、培养、共享多措并举,人才队伍不断优化
2012年,将帅人才引进取得了重要进展,多名海外特聘研究员定期到研究所工作,促进了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的良好运行,提升了科研实力,增强了把握前沿科学问题的能力。新招聘23名优秀博士入所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创新队伍结构。人才培养工作的稳步推进,促进了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提高了科研竞争实力。多名青年骨干获得了院、省、市人才奖励:新入选“卢嘉锡青年人才奖”1人,入选中科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1人,入选青年促进会成员2人;1人获吉林省创新创业人才奖励,1人获吉林省青年科技奖,1人获吉林省人才开发资金资助, 1人获长春市第五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人获长春市第二批优秀人才奖励;3名优秀青年科研骨干被破格聘为副研究员。
五、项目课题攀增,成果产出丰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012年,获批自然科学基金44项,资助经费1847万,比2011年增长24%,基金数量和经费连续四年持续增长,凸显科研实力的强劲上升态势。主持承担“中国沼泽湿地资源及其主要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调查”、“大规模围填海活动时空演进和湿地生态格局变化”“盐碱地高产地力培育与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等重要项目10项,为未来科研成果产出奠定了基础。
自然基金资助数量 自然基金资助经费(万)
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发表SCI期刊论文161篇,Ⅰ区和Ⅱ区论文40篇,整体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共发表CSCD论文244篇,EI论文45篇;受理专利64项,授权专利45项。
SCI论文发表情况
2012年科研项目合同经费11010万元,连续四年突破亿元大关。我所财政总收入12959万元,再创历史新高,进所科研经费达8800多万元。
六、成功举办大型学术会议,研究所学术影响不断增强 9月12-14日,我所成功承办“中国生态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地327个单位的800余位科技工作者参会, 刘兴土院士,王如松院士,康乐院士,李文华院士应邀出席大会。与会代表围绕“发展生态科学,建设生态文明”这一主题,分2个专题论坛、25个专题分会场进行了335次学术报告交流。10月28 -30日,我所主办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利用暨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 在北京召开。来自53个单位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8月8日,由我所组织发起的“世界黑土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来自乌克兰、加拿大、美国、乌拉圭、日本、尼日利亚和中国7个国家142名代表参会。本次研讨会是世界黑土研究的一次盛会,进一步提升了我所在黑土研究领域的国际主导地位。8月3日至6日,我所与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承办了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体现了我所在东北亚地区地理研究的特色和重要作用。
这些大会的成功召开,既为广大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学术交流与研讨的机会,也为我所展示科研成果、推进创新发展提供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