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哈尔滨9月8日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围绕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黑土农业研究基础优势,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为促进黑土区粮食增产提供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储备。
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该所黑土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始建于1978年,既是开展黑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的场所,也是科研人员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的主要阵地。30年来,该所在这里开展立项研究课题260项,取得科研成果209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103项。科研人员通过土地承载力、黑土保育以及主产作物大面积高产试验示范等一系列项目研究,在揭示黑土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对黑土肥力的演替趋势、水分养分循环与黑土生产力关系、黑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动态变化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近年来,他们针对农田黑土障碍因子提出的黑土区精确施用氮肥、灵活施用磷肥、因作物施用钾肥的高效利用技术措施,取得了增产粮食17.5亿公斤、创经济效益16.4亿元的良好效果。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不久,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也正在抓紧编制。根据这一战略需求,地处黑土区的黑龙江省计划利用5年时间将粮食总产从目前的790亿斤提高到1000亿斤,吉林省也提出了5年增产100亿斤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该所副所长刘晓冰研究员说,东北黑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挖掘黑土的生产潜力是实现粮食增产目标的关键。经过多年研究,该所积累了一批实用先进技术,包括保护性耕作技术、坡耕地快速熟化技术、肥沃耕层构建技术、玉米高光效栽培技术、退化黑土定向培肥技术等和一些新制剂,可以继续为区域粮食增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刘晓冰认为,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可以大幅提高黑土区粮食产量,其充要条件一是要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二是要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这对东北粮食基地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好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