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众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黑土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侧记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四大黑土分布区之一,黑土是支撑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何兴元在讲话中说。
日前,由该所主办的“黑土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来自国内外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冰城,为黑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出谋划策。
肥沃黑土
遭遇退化危机
“我叫‘白云’!我叫‘黑土’!”——当你想起春晚上的这句经典台词时,一定忘不了那浓郁地道的东北口音。位于我国东北的黑土区,不仅是支撑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黑土可不仅仅是黑色的土壤。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甘霖解释,黑土是强烈腐殖质积累、碳酸钙淋溶淀积(广义)或淋失(狭义)形成的高有机碳含量、盐基饱和、颜色深而结构良好的一类土壤,大致分布于湿润、半干润的草原化草甸、草原地区。中国东北、乌克兰大平原、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及南美的乌拉圭和阿根廷等都是重要的黑土分布区。
“肥沃”是黑土的重要特征。然而经过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世界各地的黑土先后出现土层变薄、土壤板结、水土流失、土壤质量下降、土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问诊黑土、保护黑土,是全世界科学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在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造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土壤退化,其中至少20亿公顷的退化土地是有希望被修复的。如何将人类与自然的力量协调起来,通过管理土地利用的方式,来干预改变环境,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是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众议黑土保卫战
围绕黑土地的管理和保护,各国专家从管理技术策略、肥料和除草剂的应用及控制、土壤侵蚀风蚀的防治、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和秸秆的作用效应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理查德·克鲁斯指出,中美黑土的常见侵蚀模式不同,但都降低了涵养水分和作物生产的能力。在许多地区,土壤侵蚀率比土壤更新率高出一个数量级甚至更多。他们的研究显示,种植系统、耕作模式和地表覆盖的变化,对土壤侵蚀率的影响非常显著。增加地表的残留覆盖物和植物活体,是将土壤流失降低到接近可持续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宝元展示了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他们发现旱地是最主要的水土流失来源区,而2°以上的坡耕地是最主要的侵蚀源区。
“沟壑侵蚀被认为是土地退化过程中最主要和最严重的形式。”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张兴义说,“不可持续的土地管理难辞其咎,相关治理刻不容缓。”
“土壤退化可能是造成氮肥损失及相应环境风险的重要原因。”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研究员张旭东说。他指出,中国氮肥的施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两倍。我国消耗了占全球35%的化肥,却只产出了24%的粮食。与肥料氮相比,秸秆中的有机氮素能在农田中长期积累,损失很少、回收率很高。通过秸秆的连续归还,可以对土壤起到有效氮补充和调控作用。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胡春胜则报告,过量施肥有可能通过减少土壤中N2O还原酶活性而增加N2O排放。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生物炭修正案可以显著抑制N2O排放,促进产物转化为无害的氮气。
在两个海伦站守望黑土
会后,部分专家和代表对该所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和海伦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进行了参观考察。
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是中国唯一从事黑土农业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研究与示范的国家级野外台站。长期开展黑土退化过程、机理及其地力提升、黑土农田生态过程及其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提高黑土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与优化管理方法。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尼尔麦克·克劳林博士、爱德华·格里高利博士等外国专家对海伦站长期定位试验及其在退化黑土保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
海伦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则主要从事黑土水土流失监测、侵蚀研究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拥有21个径流标准小区和2个流域控制站,是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的30个重点监测小流域之一。考察专家对模拟极端侵蚀及沉积对作物产量影响和以秸秆侵蚀沟复垦为代表的坡耕地等多种水土保持措施研究示范产生浓厚兴趣。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