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应用“脱碱3号”土壤调理剂比常规种植的水稻增产超200公斤/亩
让连年叫苦的农户看到了希望
测产现场 秦志伟摄
10月9日,在黑龙江省肇源县承包4000多亩盐碱地的种植户张超非常激动,尤其听到改良后的水稻亩产达到295.90公斤/亩。他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几年来,在这片苏打盐碱地上硬砸钱却始终收不回来,让他连年叫苦,承受了巨大压力。“赔了400多万元,直接从富农变成了贫农”。
“终于看到了希望!”在当天举行的脱碱3号苏打盐碱地改良测产现场会上,张超再次感谢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研究员王志春团队。“脱碱3号”是由该团队经过多年研制而成的新型复合调理剂。
“应用后,第一年还是亏本,第二年基本持平,从第三年开始就可以赚钱了!”中科院长春分院副院长刘晓冰在详细了解“脱碱3号”研发和试验示范情况,并结合当前稻谷市场价格和测产结果估算后,向张超说。而这也正是“脱碱3号”新型复合调理剂优势所在,不仅当年改良当年见效,而且一次使用可持续多年。
土壤pH值最高达10.4
对于盐碱地治理,常规方法是洗盐,再结合其他措施,经过几年后可能有效果。但张超运用常规方法之所以迟迟不能见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这片地属于苏打盐碱地,土壤碱化严重。
苏打盐碱地的土壤盐分比较特殊,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为主,土壤碱性强,通透性差、养分有效性低等障碍性特点尤为突出。“相比其他类型盐渍土,其治理难度极大。”王志春告诉《中国科学报》,当他们团队第一次来这片盐碱地时,看到地表积盐明显。王志春根据多年经验猜测,这片盐碱地应该是重度。
真正弄清楚盐碱程度要靠科学数据,这也是治理的第一步。
2019年11月,王志春团队开始了土壤取样测定工作。结果表明,这片苏打盐碱地大部分区域的pH值为9.5,甚至有些地方的pH值达到了10.4,碱化度在30%~69%之间不等。
另一个指标值得关注,就是电导率。根据该团队测定,这片苏打盐碱地土壤电导率最高达1.84mS/cm。“电导率反映的是土壤盐度”王志春解释道。
即使这么重的盐碱地,王志春对他的“脱碱3号”仍有信心。
10月9日的测产结果验证了这一点,应用“脱碱3号”的水稻产量为295.90公斤/亩,是对照(91.53公斤/亩)的3倍多。这样的结果,也得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杨劲松、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赵兰坡、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艺师闫文义等专家的肯定。
此前,在吉林省大安市牛心套堡的测产结果也证明了“脱碱3号”的效果。应用“脱碱3号”的水稻产量为231.43公斤/亩,而对照仅有5.89公斤/亩。这块盐碱地的盐度更高,最高达到6.75mS/cm。
降低土壤碱化度
当《中国科学报》记者听到王志春团队成员、东北地理所正高级工程师杨帆讲起“脱碱3号”的技术原理时,似乎并不难理解。“我们使用了天然无污染的褐煤有机物料和复合钙源,通过离子代换置换出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钠离子进入土壤溶液,再通过淋洗使其脱离耕层。”
王志春补充道:“这一新型复合调理剂为优选配方,兼具离子代换、增加有机质和营养调节等复合作用,可快速降低土壤碱化度、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地力,具有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等综合优势。”
听到“脱碱3号”,很容易让人联想是否有“脱碱1号”和“脱碱2号”。
这要从获得2019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脱碱1号”研究成果说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碱1号”土壤改良剂应用于苏打盐碱地差异化治理和精准改良,在东北西部苏打盐碱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但在实践中,王志春团队发现,“脱碱1号”仍存在苏打盐碱土化学改良剂钙源物质溶解度低、改良效果滞后等问题。于是,在“脱碱1号”配方的基础上,该团队反复试验研究,不断改进和优化,研制出改良作用迅速,物理、化学、营养优化调控的改良调理剂配方“脱碱3号”。
也就是在2019年,王志春团队与黑龙江丰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动“脱碱3号”研究成果落地转化。该公司总经理刘财立看到了这样的效果更有信心,“如果可大规模应用,将为我国盐碱地改良和盐碱化中低产田改造提供安全高效的方法,对发挥后备土地资源作用,保障粮食安全和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就在《中国科学报》采访肇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殷广峰时,一阵风正好刮过,裸露在表层的盐渍土也随风而起。“你看,盐碱地因时间久了而存在碱化沙化问题,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治理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有专家表示,如果使用抗盐碱水稻品种,再加上规范的田间管理,应用“脱碱3号”新型复合调理剂的水稻产量还会更高。
“我们将按照专家意见,借鉴盐碱地治理宝贵经验,持续完善配方。”王志春说。而记者了解到,王志春担任首席科学家,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和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北方内陆盐碱地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数据库构建”等项目,对下一步工作也极有信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