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瞭望|保卫黑土粮仓
3月29日,黑龙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工作人员回填被盗挖的黑土 马知遥摄/本刊
黑土形成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400年
目前东北已形成十几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并产生了两种代表性模式,即以秸秆覆盖、少耕免耕为特点的吉林“梨树模式”和秸秆粉碎、深翻深埋为特点的黑龙江“海伦模式”
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将达到1.4亿亩,占东北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
这里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千万年的孕育,半个多世纪的开垦,帮助中国人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因稀有珍贵,这里的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但由于过度开垦和利用,黑土地一度面临严重退化。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保卫黑土地,端牢中国碗。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正开启一场黑土粮仓保卫战。
黑土现退化危机
从太空俯瞰地球,北纬45度左右,分布着三大黑土区——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欧洲乌克兰大平原和中国东北大平原,再加上南美洲的潘帕斯草原,世界四大黑土区全部是重要的粮食产区。黑龙江和吉林则位于中国东北黑土核心区。
东北,常年气温偏低,原始森林茂密,植被经过长年累月的腐烂与发酵,最终形成肥沃的黑土层。这一过程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经过200~400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片黑土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开垦者。“插双筷子能发芽”的黑土地被开垦成良田,东北大平原从无人知晓的“北大荒”转身为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北大仓”。
虽然一年只能种一季,但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近年已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粮食调出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肥沃的黑土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粮食生产格局。
中国人端牢中国碗,黑土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对黑土地保障粮食安全期望越大,担忧也随之而来。在全球四大黑土区中,我国东北黑土区开垦最晚,但承载的使命最重。改革开放40多年来,黑土地上玉米的单产增长到过去的两到三倍。但因过度开垦和利用,黑土地正面临严重退化。
20世纪90年代,产粮大县吉林梨树越来越多的农民发现,黑土地出现“破皮黄”“火烧云”,即黑土层薄,露出了黄土层。
今年7月,中国科学院在黑龙江哈尔滨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指出,目前东北黑土地黑土层的厚度已经减少了30%至50%,一些地区土壤黑土层不足20厘米,而且目前黑土层仍以每年1至2毫米的速度减少。
多年在梨树从事黑土地保护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说,反复耕作使黑土地变得日益贫瘠、越来越硬,结构发生退化。化肥越施越多粮食却不增产,农作物抗灾能力变差,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探索保护的脚步从未停歇
黑土退化并不是中国独有现象。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和乌克兰等地由于开垦过度,就曾遭遇“黑风暴”,大量黑土流失。
我国科学工作者未雨绸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黑土地保护相关研究。1978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黑龙江海伦建立黑土生态实验站,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提高途径研究。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等多所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也有一批科研人员投入黑土地保护研究试验。
这些成果,不断应用在黑土地保护之中。吉林省是较早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这些成果的省份。“1995年前后就开始了。”吉林省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回忆说,一开始是高留茬、深松,后来是增施有机肥,再后来还有测土配方施肥等。
从政府到民间,从科学家到农民,几十年来,东北一直没有停下探索黑土地保护的脚步。
自1983年来到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工作,王贵满从来没有离开过农业生产一线,对黑土地保护走过的路程了然于心。他说,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难以从更大范围、更深层面解决黑土地保护问题。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引进,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种技术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为核心,减少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在保护性耕作实施较早的欧美早已成型。
“1998年,吉林省就已经有研究者引进了这项技术。”吉林省农业农村厅黑土地保护管理处副处长于成龙介绍说,但由于我国土地规模经营程度低、农业机械不配套以及农民千百年形成的耕作习惯短期难以改变等因素,试验一直难以推开。
转机出现在2007年。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旭东从国外学习保护性耕作归来,想在梨树县搞试点。这年秋天,在梨树一家破旧的小酒馆,王贵满、梨树一家农机企业负责人、张旭东及现任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聚在一起闲聊。大家聊到了沙尘暴、水土流失,又聊到了保护性耕作。四个人越聊越兴奋,最后决定,在梨树把这件事干起来。
一次小酒馆的闲聊成为一项事业的开始。此后,一批国字头专家、一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和一群勇于探索的种粮大户,结成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试验推广工作。
由于气候、温度、地形等因素影响,一种技术模式很难应用到所有地区。比如,纬度高的地区,秸秆全覆盖导致地温偏低,春季影响出苗;风蚀严重的地区,秸秆覆盖不足又影响土壤保墒……对此,科学家和种粮大户联手,在试验中不断改进机械和技术,以增加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吉林不断推进的同时,中科院在黑龙江海伦、嫩江等地的试验也在向前推进。嫩江市一些种粮大户根据专家指导以秸秆和有机肥混合翻埋、松耙碎混为核心技术,通过玉米大豆轮作,配套免耕覆盖等技术,达到了肥沃耕层构建的效果。
十几年过去,目前东北已形成十几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并产生了两种代表性模式,即以秸秆覆盖、少耕免耕为特点的吉林“梨树模式”和秸秆粉碎、深翻深埋为特点的黑龙江“海伦模式”。
据相关部门监测,采取“梨树模式”5年后,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20%左右,每年每公顷可减少土壤风蚀量800多吨。黑龙江省多年监测数据显示,当地黑土区旱地平均耕层厚度由19.8厘米加深到23.3厘米,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增加了3.6%,耕地质量平均提升了0.54个等级。
引进消化国外先进经验技术并经过本土化改良后的中国式保护性耕作,不仅初步实现了黑土地保护,还实现了稳产高产。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梨树模式”种田已有9年。负责人卢伟说,“梨树模式”抗灾稳产效果好,一公顷土地比过去节本增效2000多元。
2020年,在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和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双重影响下,多国禁止粮食出口。当年,东北三省粮食仍获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3683万吨,占全国五分之一强。如果按2019年全国人均消费口粮原粮150公斤计算,东北三省生产的粮食,足够全国人民吃半年。
多年来,东北将大量财力和土地资源投入农业,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压舱石”。
呈现六个“前所未有”
如果说2007年秋天的“小酒馆之约”体现的是黑土地保护的基层自觉,那么13年后的夏天,王贵满则充分体会到黑土地保护的国家意志。
2020年7月22日对王贵满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对保护黑土地作出了重要指示。
“我干了一辈子,黑土地保护从来没有被提到如此高度。”王贵满兴奋地说。更令他兴奋的是,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连续多次对黑土地保护做出重要指示。2020年12月16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时隔12天,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此后,黑土地保护站上了新起点,并呈现出六个“前所未有”的新特征。
政策密集前所未有。2021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将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工程。7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十四五”期间我国完成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任务和目标。期间,黑龙江和吉林密集出台黑土地保护相关实施意见。不久前,两省又吸收借鉴了河湖长制、林长制的管理办法,建立省市县乡村的多层级“田长制”体系,把黑土耕地保护管理制度化,将黑土地保护责任压得更实。
阵容之强前所未有。于成龙是几个月前从其他处室调到黑土地保护管理处的。在政府机构改革、很多机构撤并的背景下,今年吉林省在农业农村厅新设立了黑土地保护管理处,并成立了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任双组长的全省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27名专家参与的黑土地保护委员会,其中包括4名土壤学、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院士。黑龙江省今年也组建了近百位专家组成的黑土地保护指导委员会。此外,两省的“黑土国家重点实验室”“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也在紧锣密鼓筹建中。
声势之大前所未有。今年春耕时节,吉林省农安县陈家店村不仅迎来县农机局派来的农机技术员,还迎来了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从备春耕开始,东北三省数以千计的科研人员奔赴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黑土地保护工作。中科院作为全国科研单位的龙头,借鉴以往在其他地区的技术攻关经验,于4月初在东北四省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发起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现已在黑龙江和吉林建设5个万亩核心示范区。据了解,这场大会战预计历时5年,将投入顶级科研力量,开展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大协作,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更好的“中国方案”。
雷霆手段前所未有。今年3月,媒体曝光黑龙江省五常黑土被盗采,黑龙江省迅速做出回应,4月出台相关规定,6月进行立法,7月对7起盗采泥炭黑土犯罪案件集中公开宣判。涉案的11名被告人被以非法采矿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罪名判处刑罚,最高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此前,吉林省人大已对黑土地保护进行立法,公安部门据此破获盗采案件不下15起,严厉打击了盗采黑土的嚣张气焰。多位黑土地保护从业者拍手称快。他们说,过去盗卖黑土通常罚款了事,获刑的案例很少。如今,吉林和黑龙江先后将黑土地保护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黑土地保护手段更坚决、更强硬。
补贴及时前所未有。今年,吉林省落实11.2亿元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资金,比去年增加5亿元。长春市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基础上,对农民保护性耕作农机具购置增加1000万元补贴。农安县铁有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倪勇说,一台免耕播种机比往年多补贴5000元,年初时他一下子新购进了2台。“以前都是年底算账,今年初补贴就到位”。
东北黑土地保护呈现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在此之前,吉林省历经十几年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推广面积为1800万亩,最近一年时间,吉林省新增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是过去十几年推广总面积的一半还多。目前,东北四省区推广保护性耕作已达5000万亩。按照规划,未来几年,保护性耕作推广速度更快。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将达到1.4亿亩,占东北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
黑土地保护还出现升级版。今年春天,“梨树模式”试验团队创新思维,跳出将黑土地保护仅仅作为一种技术模式进行推广的做法,在黑土地保护中尝试引入金融、保险、仓储等生产要素,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如果试验成功,将改变长期以来黑土地为保护而保护的被动局面,大大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实现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对接。
人努力,天帮忙。
眼下,又到了金秋九月。记者近日在吉林西部产粮大县采访时,处处感受到丰收在望的喜悦。“今年气候好,雨水足”“加强土地整理后,今年粮食面积增加了不少”“形势非常好,预计增产10%”……不少东北干部群众表示,今年大概率又是一个丰收年。
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正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俊 郎秋红 薛钦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