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一年之计在于春|吉林:线上线下不停歇 农业专家备耕忙
正值黑土地备耕时节。在位于黑土地核心区的吉林,防疫之下忙碌的不止农民,各大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们也不停歇,线上给农民上网课,线下开展备春耕。
最近,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安示范区负责人黄迎新电话不断。他正忙着与团队工作人员视频沟通盐碱地改良方案,还多次“远程指挥”吉林白城和松原地区试验田的备耕工作。“试验方案再优化,可充分利用当地秸秆资源,作为治理盐碱地的‘改良剂’。”电脑前,黄迎新与团队工作人员沟通着。
今年受疫情影响,黄迎新虽然没能及时到田间地头去,但试验田的工作一天也没耽误。“用于盐碱地治理的改良剂没能从外地及时运回,我们调整了部分试验方案,把玉米秸秆用于盐碱地治理试验中,目前当地工人正在试验田里整地备耕。”黄迎新说。
去年3月,吉林省与中科院共同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开展科技攻关,为黑土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盐碱地治理成为该科技会战的一项重要攻关课题。
往年备耕期,黄迎新早早便赶到各地乡村的试验田开展工作。去年,他和同事们改良仅一年的盐碱地试验田,玉米单产达到当地玉米平均单产的7成。“今年更要加把劲儿,一定把盐碱地治理好。”黄迎新说。
在吉林省镇赉县的白沙滩灌区重点试验站,工人正在进行水稻育苗。(受访者供图)
今年的备耕期,农业专家为各地农民提供了丰盛的“云培训”大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各地农技推广站的农业专家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微信群等开展农技培训。前几天,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的一堂水稻栽培技术课,得到各地稻农的一致好评。
线上沟通、培训忙,线下试验工作也陆续展开。这几天,马巍跟随返乡农民,从长春来到位于镇赉县的白沙滩灌区重点试验站。这里算是马巍的第二个家,从2014年开始,他便扎根在此,从春耕到秋收,开展优质水稻品种选育。
透过试验站办公楼窗户,就能看到不远处的试验田,工人们正在田间育苗。因为还在隔离期间无法下地,马巍一边在办公室里盯着田里的育苗大棚,一边用电话跟工人沟通育苗注意事项。“今年试种60多个品种,要从中筛选出更优质的水稻品种。”马巍说。
镇赉县曾是盐碱地大县。几十年来,吉林省农科院专家常年在这里扎根,选育和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如今,镇赉县稻田连片,年产水稻达18亿斤,成为大粮仓。
目前,吉林省农科院已有30多位专家返回各地试验站开展工作。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好转,越来越多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将下沉春耕一线,走进田间地头。(记者薛钦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