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 昔日“不毛地” 今朝“米粮仓”——吉林省盐碱地改良利用纪实
吉林省西部,有大面积的盐碱地。在那里,黑土地和盐碱地穿插分布,就像大地上的黑白花纹。
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改良项目现场 方向辉 摄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吉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将越来越多的昔日“不毛地”,变成了“米粮仓”。盐碱地改良利用,正逐渐成为吉林省粮食生产的新增长极。
“疙瘩地”变身高标准农田
嫩江,在大安市流出一道优美的曲线,如同把这片广袤平原揽在怀中。盛夏,行驶在大安的原野,车窗外,蓝天白云下的景象不断切换:白花花的盐碱地、水鸟嬉戏的湿地、抽穗的玉米、绿色的稻浪……
大安市叉干镇民乐村,村民曲卫杰刚从稻田里回来,脸上堆满笑容地说道:“从稻子的长势来看,大丰收指日可待。”
曾经的贫困村民乐村,2021年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相比过去,村民生活、村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源自2016年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曲卫杰家有百余亩地,面积不可谓不大,但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能长作物的地和不毛之地穿插分布,被当地人称为“疙瘩地”。这种“疙瘩地”至少有一半是没产量的。对于土地上这一块块难看的“癣斑”,民乐村的村民心中有无可奈何的痛。
“起初,有些村民不愿意整治土地,他们不相信能把盐碱地治理好。”曲卫杰说,村民们也曾尝试过改良盐碱地,但都失败了。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到来,让村里人看到了希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如今成为了摆在眼前的事实。
该项目将1.5万亩盐碱地改良为水田,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收获,粮食亩产超1200斤。项目还实施了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和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
“以前的‘疙瘩地’都变成了规整的水田,适合规模化耕作,除了自家的地,我又承包了100多亩,最近几年,年年丰收。过去每年只有七八万元的收入,现在每年能收入25万元左右。”曲卫杰说,村集体还将7000多亩水田通过政府平台公开发包,租期10年,一次性收入17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
吉林省大安市的盐碱地改良为水田 方向辉 摄
民乐村是吉林省盐碱地改良的成功案例之一。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盐碱地改良工作,确立了全省土地整理和盐碱地改良的策略,实施了生态水利、西部土地整理、河湖连通等多个工程项目,改善了吉林西部的农业生产条件。自2000年吉林实施土地整治以来,全省共治理盐碱地近210万亩。“十三五”以来,吉林省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118个,主要分布在白城市、松原市、长春市农安县和四平市双辽市,新增耕地66.7万亩,占全省同期新增耕地数量的81.8%。
盐碱地改良助力生态文明
在位于新平安镇的大安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区,《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看到,已完成施工的稻田一片深绿,田边沟渠里鱼群游弋,空中不时有鸟群飞过,俨然是一片人工湿地。
“过去这里除了零星分布的几片旱田,大部分是白花花的盐碱地,风一吹,满天土,啥也看不见。村里房屋建得散乱,很多都是土房,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村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很差。”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唐海峰介绍,如今,盐碱地改良正由单一的开发整理模式向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转变。
大安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根据新平安镇土地资源禀赋,对平安村、长和村和长明村3个村10万余亩土地,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本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田则田、宜湿则湿的原则,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计划新增耕地4.58万亩,旱田改水田1.77万亩,治理退化草原0.89万亩,新增林地0.15万亩。
在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改良成的水田上,水稻长势良好 方向辉 摄
项目引进滴灌水盐调控盐碱地农业与植被建设技术,选择在重度盐碱地开展原土旱田开发和造林试验示范。目前,项目区根层土壤盐分和pH值大幅降低,旱田施过有机肥的试验区玉米长势良好,种植的柳树成活率达到98%。不远处,几栋高层住宅楼已经封顶。唐海峰介绍,那是配套实施的易地搬迁安置项目和建设的牧业小区,已安置村民1042人。
吉林省西部的白城等地,位于全球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东亚—澳大利西亚”通道,是白鹤等大型水禽、涉禽往来于西伯利亚与大洋洲的驿站。过去,由于土地盐碱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许多候鸟选择了绕道而行。近年来,吉林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盐碱地改良和生态治理有机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吉林西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如今,白鹤回来了,东方白鹳、疣鼻天鹅等也回来了。
藏粮于技的“比武擂台”
在大安市海坨乡互助村,记者看到绿油油的稻田里立着几个大字:吉林大安盐碱地治理比武现场。负责管护的工作人员正在田间忙碌,看来,这场“科技比武”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介绍,多年来,诸多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在大安地区开展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均有成功案例。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在此集中设立盐碱地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旨在搭建一个藏粮于技的“比武擂台”,在基础条件相对一致的土地上比试各自的改良技术。22条农渠将项目区分成10个改良区(9个水田改良区,1个旱田区)。9家企业分别在不同改良区内试种,在水利、物理等指标趋于一致的条件下,对比9家企业和科研团队的化学改良剂在不同施肥量下对产量提升的效果,系统总结盐碱地生态修复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为盐碱地土壤改良提供经验。
今年3月开始试种,6月15日完成全面种植。9家企业各显神通,例如:清华大学旗下的华清农业,采用自主研发的利用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技术;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淡化表层”创建和“熟化耕层”培育合二为一;北京中农煦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现代微生物综合技术,解决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顽固性返盐碱问题;北京中向利丰科技有限公司发展了优质耕作层工程化快速构建技术,等等。
记者看到,在华清农业的试验田里,插秧40天的水稻已长到半米多高。王长志介绍,水稻品种为松辽五号,如今一株已分蘖成30株,每株预估能产150粒米,今年亩产量能达1100斤。
多家单位在吉林坚持不懈地探索盐碱地治理技术和路径,形成了宝贵的治理经验。在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记者见到了带领团队在此深耕近20年的研究员梁正伟。他们关于盐碱地改良的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
吉林省大安市的盐碱地,现已改良成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方向辉 摄
“我们围绕东北苏打盐碱地大规模开发过程中缺乏抗逆品种,导致有水也难以成功种稻等重大科技难题,提出了‘以耕层改土治碱为基础、以灌排洗盐为支撑’的重度盐碱地快速改良新思路和新方法,创新了物理化学同步快速改良技术,研发出抗逆品种配套栽培关键技术,创建了‘良田+良种+良法’三位一体盐碱地高效治理与利用的‘大安模式’。”梁正伟说,吉林省西部引水工程的实施,使这里水资源变得丰富,盐碱地综合利用优势明显,盐碱化耕地产能提升潜力巨大。
如今,越来越多致力于盐碱地改良的科研人员,正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这片大地上,让黑土地焕发新生机。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路涛 程秀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