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稳步筑牢黑土大粮仓
姜 明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打赢黑土地保卫战的决心。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主动“揭榜挂帅”,联合东北四省区共同启动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科技支撑。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是“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前线指挥部。作为总指挥,我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参加会战的1500余名科技人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统筹推进黑土地战略先导专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等工作,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稳步筑牢黑土大粮仓。
两年来,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等退化问题,我们开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克、新产品研发、规模化示范及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针对薄层黑土区现有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推广中存在的增产不稳定等问题,在秸秆覆盖、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基础上,东北地理所开展了梨树模式区域适应性评价,研发了“梨树模式2.0”。以秸秆深混肥沃耕层构建技术为核心,配套玉米—大豆轮作、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措施,东北地理所创建了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针对吉林西部盐碱地碱性强、新垦水田产量低、种植效益差等科技难题,东北地理所构建了以酸性磷石膏改土治碱、选种耐盐碱水稻品种、灌排洗盐、密植抗逆栽培及种养结合等技术体系为核心的“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大安模式”。
近年来,我国大豆需求量持续攀升,但由于大豆种植规模有限,产不足需,成为粮食安全的短板。东北地理所在常规大豆育种基础上突破了大豆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应用瓶颈,大幅提高了大豆育种效率,实现了大豆品种“个性化”“定制化”选育;分子设计育种与传统育种先后培育出“东生”系列大豆新品种31个,分别满足高产、优质、高脂、早熟和耐盐碱等需求。“东生17”“东生19”“东生37”“东生77”亩产均突破250公斤,达到国际高产水平;先后有3个品种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和省级“十四五”主导品种。2022年,“东生”系列大豆在黑龙江省第二、 三、 四积温带累计推广面积约1400万亩,为大豆扩种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东北地理所在牵头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过程中,选拔青年骨干担任一线突击队长,青年骨干占研究队伍的70%。同时,实施人才晋升绿色通道,贡献突出者破格晋升;创新薪酬激励体制,激发人才创业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以咬定目标不放松的坚韧干劲,奋发进取,扎实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沃野千里,黑土飘香。在新的历史节点,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东北地理所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信心,在全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努力拼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