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彩练新闻】“无人农场”之夏
小暑风雷伴热波,炎炎赤日影婆娑。
按照春播时的约定,7月20日,顶着烈日,我们再次来到位于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无人农场”,看这个神奇农场是如何进行植保和喷灌的。
天气闷热,一路上两旁的绿油油的玉米地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玉米已经扬花,正是进行田间管理的时候。
来到农场,一架翼展1米多的无人机停在地头儿,工人在添注农药。不一会儿,无人机拔地而起,飞到玉米地上空,拖着一帘药雾向远方飞去。旁边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于锐一脸自豪地说:“无人机打药太省事儿了,一天打几十垧地跟玩儿似的。”他介绍说,基地加上合作社一共有600多垧地,一台大疆T30植保无人飞机一周就干完了。这要是用以前的农机,一台一个月也未必干得完。
无人机还在上空盘旋,记者却在地头发现,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直径半米高不过膝的圆柱体,红白相间十分惹眼。每个圆柱都有一根管子连着一个自动控制的小型水塔,另一端连着铺设在地里的细管,这就是云智能物联网水肥一体系统。于锐介绍,把水、肥和药在水塔里搅拌好,用手机操作就能自动滴灌了,这套系统既节水又省肥,好操作易上手。这边话音未落,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国双在手机上点了几下,水管立刻鼓了起来,这就开始滴灌了。
在一处地头儿,一个不停变换数字的电子屏幕吸引了记者。屏幕上显示着不同地块的土湿、土温、风速、风向、气压、雨量、大气湿度、盐分、日照时数、辐射累计、二氧化碳等数值。这是土壤墒情观测站,集土壤环境采集、存储、传输于一体,不间断自动采集土壤环境信息数据并实时传输到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这一套系统,相当于好几个实验室,而且实现实时监测传输,这效率可不是传统实验室能比得了的。
再往前走,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设备更让记者感到神奇。这套设备能自动诱捕害虫,自动用远红外线杀死害虫,并能自动拍照上传,自动识别害虫种类和数量,能监测近50种害虫。同时,在这30垧地里,还安装了28个物联网太阳能杀虫灯,通过诱导、电击消灭害虫,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
地里竖起来的摄像头让记者不明所以,庄稼还要监视吗?是的!陈国双介绍,这是可视农业应用系统,能不间断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实时查看气象环境及土壤环境变化情况,还能查看病虫害植株情况。这不就相当于人在地里一样吗?陈国双说,还不一样,因为图像可以放大,很多在地里肉眼看不到的情况,在管控中心的大屏幕上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说到管控中心,不免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看了一圈儿设备,还没看到这些设备反馈给管控中心的情况呢。我们走进智慧农业大数据管控中心,陈国双坐到电脑前,鼠标一点,可视农业应用系统传回的苗情实时图像立刻出现在大屏幕上,连远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地块都近在眼前。图像放大,陈国双指着一片玉米叶上被虫子啃食过的细小痕迹说,这株就有虫害了。鼠标再点,大屏幕上出现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设备传回的实时画面,采集器里的害虫清晰可见,再一点击,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个图表,害虫种类、数量一目了然。陈国双介绍说,通过大屏幕,基本可以掌握天、空、地的情况,可以监测庄稼生长全过程和生长环境,庄稼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
农场无人,设备当家。这些“高科技”在“无人农场”各司其职,代替了传统人工和设备,让“汗滴禾下土”的农耕活动变得更轻松、更精细、更现代,也许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现代农业的样子吧。
农场满目油绿,我们对秋天的收获充满期待,再次和陈国双相约:秋收时,我们再来分享丰收的喜悦!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怀 李开宇 王萌 责编:刘树,彭洪升,冯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