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在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研发上取得进展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了解到,该所地理景观遥感研究团队近日在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研发上取得进展,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上发表。
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碳中和”背景下,精准估算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并了解其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然而,受土壤有机碳密度样本数量有限、湿地空间分布数据不统一、估算方法多采用简单的清单法或线性插值等因素限制,已有的大尺度湿地土壤有机碳库估算结果不确定性较大,无法准确揭示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格局和储量变化特征。
为此,东北地理所地理景观遥感研究团队构建了国家尺度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样本数据库,包含2000到2020年期间809个样本,并集成多源地理空间数据集和自主完成的多期中国湿地空间分布数据集,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揭示了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时空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湿地1米深度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增长6.15%;尽管同期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所增加,但由于湿地面积的减少,全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了8.03%。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受气温和降水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未来气候变暖或干燥将导致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减少。
团队负责人称,该研究旨在揭示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特征、历史变化和未来趋势。研究结果对估算和预测全球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将有助于加深对于国家和全球湿地碳循环的理解。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知名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发表。(孟含琪)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