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2024年中俄作物分子育种研讨会举行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朱虹
7月2日,2024年中俄作物分子育种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来自俄方24家和中方41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33位中俄专家介绍了大豆、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参会专家就分子育种领域热点问题提出建设性、前瞻性意见。
近年来,分子育种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优越性日益彰显,特别是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多组学数据整合技术、育种加速技术等生物育种新技术在育种实践中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育种的效率和精准性,为解决种业领域技术难题提供了新方法。
此次研讨会围绕面向分子育种科技发展前沿,聚焦中俄两国作物种质鉴定及高效利用、作物育种新方法及智能工具、作物优异基因挖掘及育种利用、作物多组学大数据研发及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合作需求,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中俄两国农业领域的深入合作,为中俄两国作物分子育种专家提供了深入交流、开拓创新的合作平台。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姜明致辞表示,此次研讨会将进一步提升中俄两国专家、学者在作物分子育种领域的科研合作。双方计划在俄罗斯远东及其他地区建立中俄农业合作试验示范区,并整合相关资源,在项目联合攻关、品种选育、人才培养、中俄大豆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据悉,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为重点突破方向,建设了“东北亚种质资源综合研究中心”“大豆人工智能设计育种科技创新平台”和“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形成了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系统,实现了分子育种的技术产业化应用。目前已经建立了40万个株系的大豆突变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突变体库,以及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的元件库和基因资源库。应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选育出国内北方新品种“东稻122”“东生118”等高产、高油酸和耐盐碱品种。“东生”系列大豆品种成果转化金额达5000万元,推广应用面积7000多万亩,为地方增加经济效益超70亿元。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已经有5个优质大豆品种通过了农业农村部进出口审批,今年已经在俄罗斯开展了品种区域实验。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俄罗斯远东国立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全俄大豆研究所和东北农业大学联合主办,由哈尔滨乐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责任编辑: 冷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