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首届盐碱地产业发展大会在长春成功举办
日前,首届盐碱地产业发展大会在吉林省长春市成功举办,旨在探讨如何进一步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发展平台,推进盐碱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会由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主办、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碳中和与农业生态安全工作委员会、中国化工环保协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吉林省新航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承办、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支持。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郑清介绍了吉林省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方面的进展。“从旱田改水田,实施以稻治涝以稻治碱的试验,在大面积开垦,并以种稻的方式改良了周边盐碱土地,再到以水压盐碱,把不毛之地改变成良田,政府与科研单位合作,实现了向盐碱地要粮增粮的目标。”他表示。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介绍说我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有开发利用潜力。2009年至2019年10年间,全国有1200多万亩盐碱地变为耕地。他提出了继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三大基础:经济、科技和市场,并呼吁各界共同努力,将盐碱地产业打造成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希望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推动盐碱地产业成为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有力支撑,让盐碱地产业破‘碱’成蝶。”
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强调,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战略性意义。他建议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赋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的盐碱地利用的新业态、新模式。“盐碱地的产业发展现在缺资金投入,要加大投入力度,从国家方面逐步制定出台支持盐碱地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同时我们还应创新‘盐碱地+产业+财政+信贷+保险+期货’的模式,使盐碱地产业发展获得各方面资金、政策和金融工具的支持。”他表示。
农业农村部原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原司长曾衍德回顾了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盐碱地治理和后备耕地开发方面的成就。他指出全国宜耕后备资源主要包括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地等四种类型,适宜开发的面积4000多亩;70%以上分布在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八省区。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开发原则和路径,包括工程建设与水源调配、土地整体扩面积、技术集成提质量、创新机制促开发,并展望了“十四五”规划中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详细介绍了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强调了食用菌产业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1978年,中国食用菌产量只有5.78万吨, 2018年产量已超过4000万吨,40年间中国食用菌以700多倍的增长速度飞速发展。2018年至今,中国的食用菌产量持续在增长,根据最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中国食用菌产量总产已经达到全世界的93%。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支撑仍然不足。“全国食用菌人当前都在围绕科技创新做工作,譬如我们团队研发的玉木耳已经占全国100%的种植面积”他举例说。
他提出了食用菌产业的五大优势,并分享了自己在食用菌研究和推广方面的经验。李玉院士还探讨了食用菌产业与盐碱地治理的结合,提出了利用食用菌技术综合治理盐碱地的思路:在黄河上游提倡以治沙固沙、防治干旱的菌草技术;在黄河中游,一直到接近陆海口的地方,应发展秸秆菌业,充分利用农业产业的废弃物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譬如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一部分地区,在黄河下游盐碱地综合治理方面,可以开展地栽食用菌技术。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二级研究员梁正伟围绕“三良一体化”高产理论与“大安模式”的实践,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在盐碱地改造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大安模式”主要针对东北苏打盐碱地的综合治理,通过“以稻治碱”、“以草治碱”等技术,使用酸性磷石膏改良土壤,结合有机肥和耐盐碱品种;通过农机农艺结合、精准施肥等技术,实现盐碱地的稳产高产。在重度盐碱地上种植水稻,经过4年时间现在产量达到了559公斤/亩以上,治理成本投入在1000元以内。
中化环境修复(吉林)有限公司总经理葛艳俊介绍了公司在盐碱地修复领域的实力和未来发展的蓝图,强调了技术创新和长效管理在盐碱地治理中的重要性。葛艳俊举例说,中化环境在2021年中标吉林西部最大的盐碱地水田改良项目,修复面积达3131公顷,第二年水稻亩产量达到400公斤/亩以上,高产地块达550公斤/亩以上。
中国农业大学规划设计院农业所所长、中国农业科技园创新战略联盟执行秘书长邢春雨认为农业产业园的发展需要智慧农业的支持,以解决供应链体系;需要节约化石能源,并采用新能源;需要关注农产品深加工,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需要关注农光互补示范模式,以及如何将新能源应用于农业;还需要关注食用菌的高效利用,以及农产品的质量控制。
吉林省新航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艳重点介绍了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的吉林省⻄部盐碱地综合治理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产业园定位在打造以盐碱地农产品开发、生产、加工、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联合科研院校机构,农业⻰头企业为推进菌菇产、学、研紧密结合而建设的集绿色农产品三产融合、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技术咨询、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及产业化开发于一体。王海艳强调了与合作伙伴和政府紧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对盐碱地利用潜力的期待。
辽宁连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平介绍了公司在土地治理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提出了综合性的土地改良方案,并强调了产品在提升农业质量和产量方面的效果。
江苏永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远强调了复合微生物技术对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治理盐碱地的重要作用。在冷链仓储保鲜方面,微生物技术能显著提高保鲜期,如草莓的保质期达到40天。微生物技术能够提升土壤质量和农作物根系健康,增强植物的抗盐碱能力。
中粮家佳康养殖部总经理助理、中粮家佳康(洮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博介绍了该公司在吉林省发展循环农业和推动盐碱地改良的实践探索。通过生态养殖模式,将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粪便转化为沼肥和沼气,用于企业供热发电和农业种植,改良盐碱地。在吉林省松原和白城地区建设15座资源化利用中心,投入近3亿元,改良周边盐碱化土地2万余亩。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上种植水稻、花生、玉米等作物,实现增产增收。
会议由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唐园结主持。会上吉林省新航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分别与中华环境控股有限公司、南京永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省双碳产业联合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食用菌采购协议、碳中和碳达峰战略合作等协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