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东稻4号”创超高产纪录
喜获吉林省高产竞赛第一名
近日,从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水稻品种高产竞赛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评审会议获悉,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培育的水稻新品种“东稻4号”(吉审稻2010005) 在2010年度吉林省水稻新品种高产竞赛中喜获一等奖。2010年9月28日,吉林省农委组织专家在白城市吉林油田洮河农场“东稻4号”17亩连片示范区,按照《吉林省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高产竞赛管理办法》采用收割机现场实际测产,折合标准水后亩产达849.37公斤,在今年参赛的所有水稻品种中位列第一,单产超过吉林省目前大面积推广的超级稻品种“吉粳88”(786.94公斤/亩,第二名),创下吉林省水稻超高产品种历史最高纪录。
“东稻4号”是由我所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盐渍土生态与改良学科组研究员杨福、梁正伟、王志春育种团队选育的水稻新品种,2010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生育期130-131天,在吉林省属中早熟水稻品种。具有耐肥抗倒伏、耐盐碱、抗稻瘟病、抗冷、早生快发、活秆成熟等特点,尤其适合于吉林省白城和松原地区盐碱地种植,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超高产水稻抗逆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早在今年8月28日,为了加大新品种的认知度和惠农推广,让稻农实地了解“东稻4号”的生长特性与田间表现,杨福研究员在白城市吉林油田洮河农场组织召开了“东稻4号”水稻推广现场会。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白城市种子管理站、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和吉林西部各市县水稻办的专家领导,以及全省各地的经销商、农民代表共计150多人参加了现场会,与会人员反响强烈,一致认为“东稻4号”长势喜人、丰产性好,有望取代目前吉林西部推广面积最大的同熟期水稻品种“长白9号”。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原主任王大生等一行9月4日亲临现场考察时对“东稻4号”良好长势与产量潜力也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一定要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支持,加大“东稻4号”推广力度,把优秀的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造福。
实践证明,即使是中早熟期水稻品种经过良种良法配套栽培也可以超过晚熟和中晚熟水稻品种的产量,达到超高产水平。今后,科研人员将进一步完善“东稻4号”的超高产栽培技术,科学阐明“东稻4号”耐盐碱生理基础,积极扩大品种推广面积,为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水稻大规模开发做出实质性贡献,提高农民种稻的积极性和收入水平。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分布面积大,土地生产力低下,生态环境恶劣,亟待治理。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了粮食增产计划,吉林省及时启动了盐碱地大规模开发种稻项目,计划陆续新垦盐碱地水田27万公顷,增产稻谷16.5亿公斤。能否培育出水稻抗逆品种是盐碱地种稻成功与否的关键。长期以来,由于水稻耐盐碱种质资源匮乏,盐碱地适栽水稻品种单一,稻谷产量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培育耐盐碱性强的超高产品种,对于突破当前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水稻品种紧缺困境,顺利实现吉林省百亿斤粮食增产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项目由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以及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等共同资助下完成。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