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东北水项目群中期评估暨
2011年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
为了迎接中科院水项目群年底终期考核,加强交流合作和创新性成果产出,由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联合组织主办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群“松嫩-三江平原水资源变化与合理调配研究”中期评估暨2011年学术研讨会于6月4-5日在长春华苑宾馆顺利召开。项目群专家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夏军研究员、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张柏研究员、沈阳生态所金昌杰研究员、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庞忠和研究员,来自于松辽委、吉林省农委、黑龙江省环保厅、黑龙江省发改委、吉林大学、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指导专家,项目及各课题负责人、科研骨干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主题是系统总结各项目的突破进展及存在问题,集中研讨项目群及各个项目的完成情况、相互关系、重大成果培育、项目群成果与地方需求的对接等,为高质量完成项目群预期目标做好准备。会议分2天进行,张柏研究员主持了6月4日上午的会议、首先介绍了会议的日程安排,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殿伟副所长致辞,并介绍了此次会议的背景、目标及要求,希望各项目系统总结,合理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项目群专家组组长夏军研究员汇报了项目群的总体设计、目标和要求进行。三个项目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宋献方研究员、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章光新研究员、阎百兴研究员依次汇报了项目的目标、主要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群在区域人工湿地与水田比例及布局、灌区水田开发中地下水临界水位确定以及利用同位素和重力卫星等新技术剖析三水转化及水储量动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如下建议:加强流域/区域水资源潜力研究;研究成果要注意可操作性,并兼顾地方和政府决策需求;水资源及水循环过程研究需注意整体性和尺度特征,同时考虑水循环要素年际波动的特殊性,以确定水资源变化的根本原因;深入研究水盐过程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确定地下水位阈值;完善节水灌溉的综合效益评估;研究工作要与“十二五”松花江水质改善研究相结合;注意现有数据与历史长期数据的结合等;加强各项目间的交叉和衔接等。
随后,各项目课题负责人分别对主要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专家进行了评议和讨论,认为各课题在区域三水转化及水储量动态、盐碱地改良措施及排灌模式优化、灌区地下水临界水位及人工湿地-水田优化布局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针对课题研究中尺度研究不够、部分成果总结提炼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各课题研究要紧密结合粮食增产,将重点落在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并考虑水量年际变化的短期极端变化,加强水田及周边地区盐渍化问题研究,明确湿地生态水位标准和补水途径,湿地布局要注意与洪涝的结合,开展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研究等建议。
最后,夏军研究员作了的总结发言,建议项目群集中凝练现有成果产出,要求各项目课题严格按照研究计划执行,充分参考专家意见,完善下一步工作目标。
会议还对《面向东北地区粮食增产战略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控》蓝皮书目的和撰写提纲进行了集中研讨,进一步完善了编写提纲和内容,并就撰写工作进行了时间安排和分工。
通过两天的会议,加强了项目群成果与地方需求的对接、促进了项目间的学术交流和成果衔接,使成果凝练和提升的方向性更明确,为高质量完成项目群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