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日,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在哈尔滨组织专家对我所王建国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农业办公室项目“东北大豆提高国际竞争力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NK—十五—D—04—01)和许艳丽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学科前领域项目“昆虫病原线虫大量繁殖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课题(KZCX3-SW-NA)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分别听取了两位课题负责人工作汇报、审阅了材料,并进行质询,经过讨论专家组给予两个项目研究成果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一致同意两个项目通过验收。
“东北大豆提高国际竞争力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针对我国商品大豆脂肪含量比美国大豆低1.5--2个百分点的现实,以高产高油为目标,通过筛选高产高油品种,全面解析环境及耕作栽培措施与大豆产量及品质关系,阐明了地理纬度和土壤水分环境与大豆产量及脂肪含量关系,提出了调控途径;阐明了播期、密度、NPK化学肥料及其与有机肥相互配合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关系,并提出了优化调控措施;优化集成提出东北大豆高产高油综合栽培技术,累计示范面积185万亩,比当地传统品种及栽培方法平均亩增产15.6公斤,脂肪含量增加2.05个百分点,达到20.9%,共增产大豆2930万公斤,节本增效8826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昆虫病原线虫大量繁殖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针对我国目前昆虫病原线虫生产技术落后、效率低和成本高等问题,项目组进行了昆虫病原线虫高效、高致病力的繁殖技术研究。提出了以斯氏属Steinernema和异小杆属Heterorhabditis两线虫品系最佳接种量、培养介质和寄主黄粉虫最适混合比例(3:2)、最佳开始收获时间及收获后易于储存的过滤处理方法等适合当地的繁殖技术,研制了线虫制剂。采用室内生测、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等方法,筛选出了对东北大黑鳃金龟子和八字地老虎幼虫防治效果较好的昆虫病原线虫品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扒沟覆土施用方法防治效果最好,100万条/m2以上的剂量,防治效果可达95%。在我国东北的哈尔滨分离到了耐寒的异小杆线虫,使我国分离昆虫病原线虫纬度纪录由北纬42o升高为北纬45o,并初步提出了越冬的温、湿度条件。
我所刘晓冰副所长及项目组主要成员参加了此次课题验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