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所在大型湿地水鸟“行为生态学”研究中获得进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的科学制定与动物“行为生态学”密切相关,传统捕获动物行为的望远镜观察法和瞬时扫描法无法采集到高时频、高定位的精准信息,制约着“行为生态学”的深入发展。卫星跟踪技术由于具有定位准、时频高、记录连续且时序长、省人省力、数据实时传输等优点,近年被广泛用于湿地水鸟的“行为生态学”研究中。然而,目前有关湿地水鸟跟踪研究主要关注迁徙、觅食过程及相关生境保护,忽视了繁殖地幼鸟离巢前的保护对整个种群维持的重要性,尤其缺乏系统探讨大型濒危水鸟幼鸟离巢前的昼夜活动节律、热点分布模式和家域范围等行为生态学特征。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红色名录濒危物种,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在四月初抵达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地区,栖息于大块湿地景观斑块内,并选择人工鸟巢开始繁殖(图1)。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胁迫的日益加剧,东方白鹳的繁殖地生境逐渐萎缩,种群多样性维持遭到严重威胁,亟需提出匹配于幼鸟行为特征和生境需求的针对性保护策略,加强种群保护。
图1 东方白鹳幼鸟离巢前繁殖地景观斑块区位图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湿地水鸟团队针对当前大型濒危水鸟研究存在的不足,引入卫星追踪技术,详细跟踪记录了3巢东方白鹳幼鸟在湿地繁殖斑块内的“行为生态学特征”,得到了如下结论。①幼鸟白天的活动强度显著高于夜晚,日出(4:00)与日落(19:00)前后出现活动高峰(图2)。针对性保护对策:在早晚幼鸟活动高峰期,避免繁殖地景观斑块周边人类活动的干扰。②幼鸟活动位点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形成了空间热点区,不同个体在热点区之间的活动路径具有独特分布模式:闭合型“三角模式”、开放型“L模式”和“一字模式”(图3.1);热点活动区处于沼泽湿地内部的平坦区域和明水面附近(图3.2),不同个体的活动热点区具有一定空间重叠性,但核心热点区重叠性较低。针对性保护对策:适当增加人工巢之间的距离(>2.3km)缓解幼鸟个体之间的竞争,降低活动热点区的重叠;人为辅助营造明水面附近平坦地面,促进幼鸟觅食与栖息。③家域范围随着幼鸟成长逐渐扩大,离巢前的后期为其前期的30倍,可达到15-40km2;前期家域核心区在巢穴附近,后期家域核心区范围向外扩展,面积可达7km2(图3.3)。针对性保护对策:禁止家域范围内的一切人类活动,严禁踏入家域核心区。
图2 幼鸟昼夜活动节律 (EP: 早期, 幼鸟每日回巢; LP: 晚期, 幼鸟不回巢)
图3 东方白鹳幼鸟活动热点分布模式及家域特征 (EP: 早期; LP: 晚期;定义同图2)
以上研究由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徐旭硕士生(第一作者)、吕宪国研究员、王强副研究员、刘春悦副研究员、宋长春研究员、郑海峰研究员(通讯作者)及东北师范大学王海涛教授等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研究成果发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上,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602304)、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东北师范大学协同创新项目(DLSXT16001)等经费的联合资助。论文信息如下:
Xu Xu, Xianguo Lu, Qiang Wang, Changchun Song, Chunyue Liu, Haitao Wang, Guodong Wang, Bo Liu, Keji Sun, Haifeng Zheng*. Exploring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oriental white stork fledglings (Ciconia boyciana) across the breeding wetland landscape: hints from tracking movement patterns.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21: e01531.
团队延伸论文信息:
Haifeng Zheng, Guoqiang Shen, Linyuan Shang, Xianguo Lv, et al. Efficacy of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endangered oriental white storks (Ciconia boyciana) under climate change in Northeast Chin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6, 204(PB): 367-377.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