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频发背景下的泥炭沼泽”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2年3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演化生态与功能学科组和英国斯旺西大学地理学院共同发起的“野火频发背景下的泥炭沼泽”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受疫情影响,本研讨会利用Microsoft Team软件网络会议平台采取线上交流的模式,来自中国、英国、西班牙、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在线参加。
首先,东北地理所副研究员高传宇介绍会议召开背景及特邀报告专家信息。围绕“气候变化下的泥炭沼泽、野火及其潜在影响因素、野火与碳循环以及泥炭沼泽对环境扰动的恢复能力”等主题,来自英国斯旺西大学Stefan H. Doerr教授、东北林业大学金会军教授、英国约克大学Andreas Heinemeyer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黄鑫炎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田建卿副研究员以及高传宇副研究员分别从野火碳循环,气候变化引起的永久冻土区退化,规划火烧对泥炭沼泽碳库影响,永久冻土区泥炭沼泽野火阈值,火扰动下亚热带泥炭沼泽中真菌群落恢复,以及沉积记录中野火和气候变化对泥炭沼泽碳库影响等角度详细介绍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
最后由英国斯旺西大学Stefan H. Doerr教授主持开放式讨论环节,参会嘉宾围绕热解碳等火后产物是如何影响泥炭沼泽碳汇功能,如何用热解碳累积强度精准重建野火历史,以及如何将野火阈值的模拟实验研究与野外真实泥炭沼泽相结合等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
泥炭沼泽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土壤碳库,其碳汇功能是影响全球碳循环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泥炭沼泽主要分布在全球变化敏感的中高纬度地区,并部分分布在永久冻土区。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扰动因素的影响下,泥炭沼泽野火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野火逐渐成为影响泥炭沼泽碳库稳定性和碳循环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由于野火对泥炭沼泽碳库影响复杂,相关机理尚不清晰。因此急需加强对野火与泥炭沼泽碳循环关系的研究,为提高泥炭沼泽碳汇功能,助力我国实现“2060碳中和”等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本研讨会得到由湿地演化与生态功能学科组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委中英国际合作交流项目(Nr. 41911530188)的资助。
附研讨会视频下载地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