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成功举办生态科普活动
9月22日,东北地理所成功举办了小学生生态科普能力提升活动,解放大路小学的60多名师生和家长与我所科研人员一起开展了一次走进生态世界、认识科学的科普探索之旅。本次活动由中国生态学会科普能力提升项目资助,由我所科研处、盐渍土生态与改良学科组、湿地重点实验室和部分研究生共同组织开展,旨在通过现场授课、动手操作和实地参观等环节,培养小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
活动首先由湿地标本馆刘波博士详细讲述了植物标本的意义、国内外保存现状、腊叶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并对学生们提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解答。动手环节中,30多名小学生在刘波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制作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精美腊叶植物标本。
本次活动的负责人,盐渍土生态与改良学科组的马红媛副研究员为大家讲述了一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生态系统”入门课,生动讲解了人与自然、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了增强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突出其产生的“有机物”是所有生物能量的源泉,还设计了果实“寻亲”游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常见农作物和蔬菜的果实及为它们供应能量的叶子的特征,同时也让孩子们心怀感恩之心。
为了增强对生态系统进一步了解,活动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微景观生态瓶。我所水环境污染与防治学科组的祝惠副研究员为学生们进行了现场悉心指导。指导从用土壤制作“高原”、“平原”、“盆地”等不同“微地貌”,到不同植物的组合搭配和人文环境的匹配,经过一系列有趣的步骤,每个同学制造了漂亮的微型“生态系统”。
活动中,科研处负责人武海涛研究员向所有师生和家长播放了我所宣传片,展示了我所发展历程、科研工作者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丰硕的科研成果。
走出学术报告厅,大家参观了湿地植物标本馆,刘波介绍了标本馆的历史以及标本保存现状,现场展示了标本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忙着收水稻材料的杨福研究员给师生和家长们上了生动有趣“水稻”课,让孩子们从简单的“大米”中看到水稻的神奇一生。同学们还参观了我所湿地智能控制和湿地污染净化模拟实验平台。
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所科普宣教能力和水平,积极履行了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的职能。科研处科普项目主管李爽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被长春日报报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