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主流媒体采访了海伦站“黑土保护与地力提升”项目组
2015年9月22日在农业部办公厅新闻处副处长李梅、农业部种植业司农情处副调研员黄绍哲和黑龙江省农委种植业司副处长修国辉的带领,中央电视台七套“聚焦三农”栏目组、新华社、农民日报、经济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在农业部发起的2015年“秋粮探行”活动中就“黑土保护与地力提升”的技术与模式深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进行采访,我所邹文秀副研究员、陆欣春助理研究员和李猛工程师对记者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邹文秀向记者们介绍黑土因其肥沃而著称,黑土主要分布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粮仓。但是黑土自开垦以来由于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和水土流失导致黑土肥力锐减,威胁了粮食的安全。为了保护黑土这片珍贵的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利用20-30年的10组长期定位试验证明了黑土土壤肥力的变化过程,提出了限制黑土肥力的主要因子,“重产出轻投入”是黑土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海伦站提出了提升黑土肥力提升的技术与模式。
首先采访了黑土保护性利用技术模式,即通过粮草轮作与奶牛一体化技术模式和大豆-玉米高效种植模式,实现黑土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然后采访了黑土地力提升模式即“肥沃耕层构建”模式,其核心内容是秋季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收割机在收割玉米和脱粒的同时,也会将玉米秸秆打碎,采用铧犁将联合收割机打碎后的秸秆翻扣在0-35cm深的土层当中,使土壤与秸秆混匀,最终使秸秆在0-35 cm土层混匀,在这个过程中,玉米秸秆一次性全还田。这项技术模式已经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胜利村进行了示范推广,肥沃耕层构建通过将玉米秸秆施入0-35 cm土层,打破了犁底层,消除了黑土的障碍因子,增加有机物料投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起到了培肥土壤的作用,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5.3%-6.4%,玉米增产幅度为14-63%,大豆增产幅度12-45%。最后五家新闻媒体还就黑土肥力系统变化过程与农业生产问题做了深入的采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