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宝院士调研“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示范区建设
2021年9月25-28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黑土粮仓)”科学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佳宝研究员先后调研大安、长春和沈阳核心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
9月25-26日,张佳宝先后来到长岭县、洮南市、洮北区和大安市,分别就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洮南圣一金地集团盐碱旱田改良及高效利用示范区、洮北区盐碱草地生产力提升与生态屏障构建示范区、大安市牛心套保“稻-苇-蟹/鱼-菇”立体高效复合生态示范区、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盐碱地以稻治碱改土增粮示范区的建设工作进行深入调研。
张佳宝对大安示范区的总体建设进展给予高度肯定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他指出,示范区应加强示范样地标准化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在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明确技术模式推广和辐射区域,总结和凝练实验数据,做到“用实验数据说话,用示范效果证明”。在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他指出要加强盐碱地旱田治理中排水问题的研究,总结覆沙造旱田技术经验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科学建议。在圣一金地农场,他建议技术团队应在种植作物搭配和种植技术上进行更为全面的生产试验,支撑模式的示范与推广。在洮北区盐碱草地生产力提升与生态屏障构建示范区,他强调要继续聚焦针对不同盐碱度和退化程度自然草地的羊草耐碱品种的筛选、直播种植模式进行研发,与地方紧密结合,提高优良品种和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在大安市牛心套保“稻-苇-蟹/鱼-菇”立体高效复合生态示范区,他建议要量化“以养改地”等技术指标参数,揭示河蟹放养区的植被演变机理,提升技术成熟度。同时面向地方需求进一步推进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大安盐碱地以稻治碱改土增粮示范区,他提出要明确以稻治碱技术的创新性,解决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辐射推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的方式方法,进一步研发适应范围广的耐盐碱水稻品种。
9月27日,张佳宝先后来到东辽县、梨树县和双辽市,分别对辽河源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梨树保护性耕作基地相关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进行调研。
在辽河源基地,基地学术主任宋凤斌研究员向张佳宝一行全面介绍了辽河源基地建设情况,以及矮杆密植粮豆轮作、玉米田间覆盖作物减肥控药、坡耕地退耕还林与林下资源综合利用、面源污染多级防控与综合治理等模式的示范应用。张佳宝对“以矮秆密植作物为主体的粮豆轮作模式”,“大豆-春小麦(麦后复播饲料油菜)-矮秆高粱”等模式的示范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建议辽河源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加强长期定位试验的科学布局与规划,为地方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长效支撑;示范样地建设要完善对照试验的布局,提升新技术、新模式在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协同发展中的显示度和说服力。
在梨树县和双辽县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关义新研究员和敖曼高级工程师系统介绍了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万亩示范区的建设情况,重点介绍了“梨树模式”示范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新技术的引进评估与关键成熟配套技术的优化集成,综合技术的完善升级、高标准示范与推广应用。双辽市农机总站站长陈军就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本地的推广情况、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做了全面讲述。双辽市农机总站总工吴冠军介绍,历经近10年的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其显著的抗旱、抗涝和增产增收效果,在双辽县全域已覆盖近90%的农田,实现了用得上、推得开和留得下目标。张佳宝对“梨树模式”的示范推广工作给予了称赞,他指出该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区具有十分巨大的推广潜力,鼓励科研人员再接再厉,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他指出双辽县的农田防护林建设卓有成效,建议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同时强化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示范与推广。
9月28日,张佳宝来到昌图县“旱地土壤保育和产能提升模式”研发基地进行调研。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何红波代表“旱地土壤保育和产能提升模式”研发团队向张佳宝院士及随行领导汇报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昌图示范区的工作情况。
张佳宝充分肯定了团队在基地建设中的工作。他指出,在研究方面,团队更需进行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的多种模式研发,实现规模-绿色-智慧的生产目标;希望通过基地建设能够扎根黑土地,并深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为新时代服务“三农”作出贡献,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支撑。
东北地理所所长姜明、党委书记苏阳、副所长武海涛,沈阳生态所所长朱教君、副所长卓君臣,示范区所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各核心示范区青年突击队队长及相关人员陪同调研。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