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安示范区“盐碱旱田改良及其高效利用模式”成功召开现场测产及技术观摩会
2022年10月9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盐碱地生态治理与高效利用大安示范区模式二“盐碱旱田改良及其高效利用模式”在松原市长岭县长岭种马场召开了现场测产及技术观摩会。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原局长贾涛,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董英山研究员、任军研究员,吉林农业大学王丕武教授、邵玺文教授组成测产专家组。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苏阳介绍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吉林西部盐碱地所取得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以及对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和“千万头肉牛”工程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松原市政府、长岭县政府及长岭种马场的大力支持和协作表示感谢。
示范区负责人黄迎新研究员系统介绍了大安示范区(吉林西部示范区)情况及旱田改良模式的定位、目标、工作进展以及取得的亮点成果,详细汇报了覆沙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技术效果及覆沙后种植耐盐碱作物的收益。
冯献忠研究员介绍了“东生118”大豆的生长情况及耐盐碱能力。周道玮研究员系统介绍了中低产旱田稳产高产种植技术原理与发展过程。胡娟助理研究员详细汇报了“324”垄、浅埋滴灌、植物营养助剂等系列风沙土中低产旱田稳产高产种植技术效果及推广应用情况。
专家组实地勘察测产大豆田块,参照《大豆高产创建验收办法(试行)》中理论测产办法,每个地块选取高中低3个样地,每个样地面积为2平方米,收获全部植株测产。经专家组实收测产,按照标准水13.0%计算,覆沙后种植耐盐碱大豆“东生118”产量为211.08公斤/亩,盐碱较重区域耐盐碱大豆“东生118”产量为97.17公斤/亩,覆沙后种植当地主栽大豆品种产量为63.01公斤/亩(未计田间损失率)。
专家组实地勘察测产玉米田块,采用10平方米取样,3次重复实收、脱粒、测水等程序,折算成标准水(14%)产量。常规单垄处理产量为655.34公斤/亩,“324”耕作处理产量为871.31公斤/亩。
专家组一致认为,测产田块展示的大豆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盐碱性,配合覆沙改良技术可以实现在白城、松原等地区苏打盐碱地种植。风沙土中低产旱田稳产高产系列组合技术增产效果显著。
松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雷,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长岭种马场场长张铁军,长岭县农业农村局黑土办李明主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殷丽娅及科研处副处长李爽、长岭站副站长李强副研究员、长春站站长冷建田高级工程师、程志远副研究员,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吉林广播电台等领导、专家和媒体应邀参加了测产观摩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