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湿地制图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成功召开
11月13日, 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期间,作为COP14东道国系列重要活动之一,“全球湿地制图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由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地理所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国际湿地研究联盟、地球观测组织等单位承办。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牛振国研究员、东北地理所副所长王宗明研究员主持,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有1200余人通过蔻享学术直播平台观看了会议。研讨会为我国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科学支撑。
本次研讨会负责人牛振国研究员在开幕词中指出,2022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也是第一次承办缔约方大会,它表明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成就也逐渐得到国际认可。我国作为地球观测组织(GEO)的创始国和联合主席国,依托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发布了一系列全球国际重要湿地的相关成果。由于湿地的复杂性,全球尺度的湿地专题产品缺乏。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统一的湿地专题地图产品,已有的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湿地地图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利于《湿地公约》的执行。最近中国科学家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这次研讨会将就相关研究的技术和数据成果进行交流和共享,希望有助于提高履行湿地公约的能力。
王宗明研究员发表致辞。王宗明表示,针对全球湿地制图与可持续发展开展专题研讨,进一步开展国际国内合作,高水平地完成全球湿地遥感制图,这对于提高湿地遥感技术水平和中国在国际相关研究领域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以本次《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为新的起点,为全球提供湿地遥感制图、湿地保护的中国方案。
地球观测组织(GEO)中国专家、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科技处处长周翔为会议致辞。周翔提出,中国已实行了湿地保护法,并把湿地保护列入了国家发展计划,由衷希望国产卫星数据可以做出更大贡献,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东北地理所毛德华研究员分享了遥感大数据支撑下的全球湿地制图的进展和成果;这项工作联合了国内9个研究团队,利用Sentinel数据源和随机森林算法,率先实现了全球尺度10米空间分辨率的湿地遥感制图,揭示了全球湿地空间分布特征和面积,该成果首次精细揭示了全球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冯炼教授分享了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对湖泊的水体范围、湖泊藻华等关键参数开展全球尺度的长时序列动态研究;明确了由人类控制的水库调蓄而非由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冻土融化是造成全球湖泊面积扩张的主要因素。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刘良云研究员表示,准确掌握全球湿地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是可持续湿地管理的基础,他带领团队提出了一种结合自动样本提取、多源时间序列卫星图像和分层分类策略的湿地制图新方法,基于GEE研发了全球首个30米、精细分类系统的湿地数据集。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侯西勇研究员团队利用GEE确定了马达加斯加红树林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脆弱性评估模型和空间热点分析模型评估了保护区内高脆弱性的红树林数量;研究结果显示,仅有22.16%高脆弱的红树林位于保护区内,低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设定的全球保护目标阈值(30%),为该地区红树林保护提供了宝贵参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