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项目2024年度总结会顺利召开
2025年2月21-23日,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称东北地理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专项“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项目2024年度总结会在厦门召开。
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刘荣霞、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大气海洋与生态环境处处长任小波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财务处处长高静,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陈少华、科技处处长卢新,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以及课题承担单位骨干成员共计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科技处处长卢新主持。
本次会议专家组由项目跟踪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利顶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邓伟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何兴元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郝占庆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马克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研究员组成,组长由李秀彬研究员担任。
陈少华书记对各位专家领导、参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项目讨论的议题是全球关注的重点,涉及城市生态系统中与人居健康最直接影响的研究内容,存在的国家需求和科学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姜明所长代表项目牵头单位,向各位领导和专家现场指导表达衷心的感谢,指出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虽具挑战,但项目组已开展全面监测与研究,并定期提交简报,整体进展顺利,但仍存在有待提升的空间,希望专家多多给予指导,同时表示作为项目单位,将尽好主体责任,做好支撑和保障工作。
刘荣霞处长代表专项主管部门从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办法、研究规范、跟踪专家机制、五大管理新机制、专项品牌树立和宣传、正负面清单等方面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态专项的管理及建议,同时强调课题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聚焦项目目标和专项目标之间的关系,注重技术增量和应用示范效果。
任小波处长代表项目直属管理部门对项目进展及会议材料的充分准备给予肯定。同时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经费使用管理,他指出经费使用要与研究任务和目标相对应,建议项目组多与财务管理人员沟通请教,确保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二是中期评估的准备工作,项目组要高度重视中期评估的相关要求,并深入研究中期评估的准备工作,对照任务书的中期要求,查找不足并努力改进。
项目首席郑海峰研究员,课题负责人孙新研究员、郑曦教授、于明坚教授、梁伟教授从年度总体进展情况、重要进展及成果、课题年度人员投入及经费投入使用情况、课题组织实施管理工作、2025年度工作计划六个方面分别对项目和课题年度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
专家组全体成员分别对五个课题进行了一一点评,对项目以及各课题一年内取得的阶段性进展给予了肯定,并就各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交叉联动、研究内容与项目指标的匹配等问题进行了询问与建议,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欧阳志云研究员代表专家组作总结发言,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明确问题导向与科研目标,强调技术方法先进性和实用性,鼓励持续创新;二是重视技术先进性与科研保障,呼吁加强资金争取、设备更新及团队建设,提升科研实力;三是强调项目管理与汇报交流,要求加强内部协调沟通,确保项目指南执行,并逐一落实考核指标,同时注重工作汇报的实际性和规划性,确保科研工作高效推进并取得实质性成果。
最后,项目首席郑海峰研究员代表项目全体成员感谢专家组对各课题提出的宝贵意见及建议,他表示项目团队将严格按照指南要求、项目任务书进度要求和专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对科学理论-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整链条的研究,总结、凝练突出成果,力争在城市生物多样性技术落位与示范地建设、推广应用示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本次年度进展会总结梳理项目实施一年来的研究进展与亮点成果,将有利于加强课题间共性问题解决、技术交流与信息共享,能及时改进项目存在的短板。同时,也将督促并加快推进项目的整体实施,更确保项目能高质量完成考核目标任务。
此外,本项目组团队于2025年2月19日-22日在厦门协同组织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亚洲区域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牵头,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办,近150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当前城市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现状及解决方案。孙新研究员(第一课题负责人)任大会共同主席,郑海峰研究员主持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分会场。此次亚洲区域研讨会为顺利高效完成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技术与示范”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理论指引和技术应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