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新文化 > 创新文库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响应振兴东北科技行动—— 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研究所之科技创新篇
2009-09-22 | 来源: |【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纵观当今世界,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影响愈加深入的时代。信息网络、跨国公司、自由贸易、国际物流、全球与区域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加速发展。知识、信息与网络已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已成为竞争的焦点。

  一、科技创新是我所要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研究所的最根本要求

  (一)科技创新的是时代背景下的要求

  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呈现群体突破态势。在学科纵向深入发展的同时,领域前沿不断拓展,学科间交叉、融合、汇聚,新的学科领域与前沿不断涌现,多学科协同发展。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到商业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愈加显著。科技与教育、文化的关系日益密切,国际科技呈现出竞争合作、相互依存的新局面。

  (二)科技创新是对我们整个国家、社会的提出的任务

  我国己进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社会土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更加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没的一项重人战略任务。

  (三)科技创新是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我们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研究所的中心思想

  我所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不断做出重大创新成果,并与社会生产要素相结合实现转移转化,为社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新工艺和新产业、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和提升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国经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逐步占据有利地位。

  我所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技基础。通过深刻认识自然规律,系统认识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演化和调控的规律,为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通过理论与方法论创新,为系统、全面、深入认识国情提供理论方法。通过更新认识论、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发明新方法、新工具与新手段,引领和推进经济、社会和军事等领域的变革,引领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总体和谐与进步。

  我所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实践,强化人的竞争意识,激发人们不断创造进取,激发和带动社会其他领域的创新活动,推动经济社会和谐进步。通过科技创新产生的新发现、新发明、新方法、新知识、新思想、新工具、新手段,不断拓宽人的视野,深化人的认识,升华人的精神境界。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求真务实、诚信协作的学风,促进形成以人为本、激励创新、竞争合作、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

  新形势新任务,赋予我所新的使命与责任,我们要从我所功能定位、价值文化导向、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与管理等方面,按照国家发展需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坚持新时期办院方针,着力提升我所整体创新目标与实现能力,致力实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努力建设改革创新利谐奋进研究所,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贯彻新时期办所办针,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中心任务,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和谐促创新,以创新巩固和谐,统筹协调,和谐发展。

  (四)科技创新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行动对我们提出的新的挑战和机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行动是我们所建立和谐奋进研究所的又一机遇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在东北振兴中的先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科技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行动”。

  “科技行动”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精神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扩人开放为动力,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以全面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带动、改造传统产业为着力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发展的新型一业化基地,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行动”以东三省作为实施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以科技推动和支撑东北地区振兴战略的一面旗帜。实施“科技行动”要体现统一部署、省部联动的原则,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共同推进。要突山特色、加强集成,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东北三省支柱产业和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力量着力解决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大瓶颈问题。

  二、建设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和谐奋进研究所需要我们的实际行动

  (一)建设和谐有序、竞争向上的科研氛围

  和谐有序是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的根本保证,竞争向上是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必然要求。必须端正科学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实施科学管理,鼓励竞争合作,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共进的环境与氛围。端正科学理念是我院和谐有序的文化基础,也是我国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正科技价值观。创新是衡量科技活动的主要价值标准,引领和支撑国家经济朴会发展是当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体现,造福全人类是科学共同体长期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我所全体员工要牢固树立以创新为民为宗旨,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的科技价值观,继承科学民主爱国奉献传统,弘扬唯实求真协力创新院风,在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利全人类福祉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理想。

  弘扬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坚持理性质疑、鼓励竞争合作等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当前要着力增强追求卓越、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增强做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的勇气,敢丁提出新的科学思想,敢于开辟新的方向,敢于质疑现有理论。

  信守科研道德。诚实守信、公开公正、尊重知识产权是科研道德的基本内涵,是维护我院科技创新工作科学性、严肃性和社会声誉的重要保证。认真执行我所科研行为规范,建立健全院所两级科研道德组织,加强道德自律,倡导学术争鸣,严肃学术评审,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唯实的学术风气,有效防治科学不端行为。

  恪守科技伦理。科技伦理是科技界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科技活动利科技成果应用中,要以尊重保护人的尊严与人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人与自然利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尊重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社会伦理为基本准则。重点关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生态与环境、纳米技术、信息安全等科研工作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并在研究基础上不断丰富与发展科技伦理的内涵,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建议。

  (二)建设开放合作、引领发展的研究所

  开放合作是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基本要求,引领发展是建设改革刨新和谐奋进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重要责任。必须面向世界,立足国情,扩人开放,加强联合。必须着力促进创新跨越,建设最高水平的国家科学思想库,引领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

  (1)加强与国家、地方创新体系各单元的联合合作

  构建与地方和谐共进的关系。加强与地方全面科技合作,积极建议和承担地方科技任务,实施面向区域的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共建研究所、科技园、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试验示范区等,巩固、完善并发展院地合作网络,密切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联系,形成我院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

  构建与企业和谐共进的关系。积极探索与我国、地方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领域的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与企业共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承担企业科技任务,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建立创新合作战略联盟,探索研企合作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与研究型大学和谐共进的关系。加快共建青年科学家伙伴小组和联合实验室步伐,前瞻部署一批发展迅速的前沿领域方向,特别是我院相对较为薄弱而大学有优势的方向。依托大科学装置共建一批研究中心,引领带动大学相关领域方向的发展。加强人才交流互动,重点是在研究生培养、青年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探索共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的利益机制利有效组织模式。

  (2)有效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

  巩固与深化与发达国家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坚持以欧美日俄等科技发达国家为重点开展合作与交流,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实质性合作。选择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领域,开展双方共需、互利互惠的合作。发展与跨国公司利企业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与我国先导和支梓产业发展相关的技术合作。利用发达国家资源环境研究方面的优势,吸收其新方法新手段,并注意保护我国特有的研究资源。吸纳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思想、创新思维和管理理念。

  开拓与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按照东南亚地区、中亚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利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等五个板块,采取科技合作与科技援助相结合的方式,以技术转移、资源互换、信息共享、资源共同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和科技政策研究等为重点,共同提高科技能力。加强与发展与重要国际科技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重人计划和重要活动,扩大我国我所的影响力和发言权。鼓励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的活动,扩大影响力和竞争力。创造条件吸引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在我国设立常设办事机构。

  (三)引领东北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院要率先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发展,使我国科学技术真正走在前面,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率先实现跨越发展,引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所要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若干战略高技术领域和重要方向,率先突破,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要在世界科学主流发展方向上占据一席之地并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我国迎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奠定雄厚的科学基础。结合我所的特色专业、研究优势,发展引导和实现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科学技术,与绿色过程和环境友好工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全球竞争条件下的科学利用资源和能源的科学技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深刻认识白然规律,系统认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系统认识我国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系统认识经济社会复杂巨系统的演化调控规律,为我国经济社会和东北地区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推动科学传播,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科学人文效益。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往往引发认识论的革命,而认识论的更新则必然导致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的革新,导致新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与手段,导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乃至经济社会等广泛领域的变革。我所要主动迎接或推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变革,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利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主导和示范作用,人力推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广泛传播,培养人们创新的兴趣,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人精神动力。

  (四)结合我所的专业优势、研究特点积极实现学科领域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的特色科技创新

  我所是以中国沼泽湿地研究为特色学科,以东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研究为重点,是综合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原中科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研究方向是围绕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重大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组合配套技术研究利重点攻关,以黑土农田生态学为优势领域,以作物生理生态学、农畜生态学和土壤生态学为主要学科方向。

  多年来,我所在湿地科学、区域农业以及环境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具有显著特色和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为中国湿地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将继续以湿地科学、区域农业为两人学科特色,湿地与环境、区域农业、地理与遥感三大学科领域为基础,面向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发展战略需求,瞄准湿地科学国际前沿,重点开展湿地环境、黑土生态研究,加强区域农业实用、高新技术集成研究与实验示范,为东北地区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经过多年来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东北地区已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先进、市场前景良好的项目,并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行动,将在原来的工作基础上,加强与地方的衔接集成,选择一批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依靠地方、企业等各方力量,把它们“做大、做好、做强”,成为当地的优势技术和支柱产业。

  “科技行动”提出重点支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科技资源,支持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以软件、新材料、生物医药、光电子、化工、新能源及环保等为重点,启动和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样,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改造东北地区传统农业,重点是积极引进、开发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农业领域交流与合作,建立高效农业科技管理体系。

  ……积极引进和开发一批经济效益高、增产潜力大、覆盖面广的农业、畜牧、林业、水产等新品种和新技术,全面提升东北地区农业品种质量,提高农业良种覆盖率。加大对重点育种基地以及转基因制种基地的扶持。加快东北地区农业特产资源业发展。

  ……整合东北农业科技资源,建设东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农业科技信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产品交易平台等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加强能源基地和生态示范建设,重点支持清洁燃烧、能源(风能、太刚能、天然气、地热能等)利用、环境保护等。

  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勇于开拓,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将我所建设改革创新干和谐奋进的研究所走出一条特色化道路。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 +86 431 85542266
Email: iga@iga.ac.cn 传真: +86 431 85542298
Copyright(2002-202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