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中国科技网】连续4年实现“吨粮田” 保护性耕作“真的行”
2021-10-11 | 来源:中国科技网 |【

  “1077.94公斤!”测产专家之一、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齐华大声公布了测产数据,引发了人群的阵阵惊叹。

  这个数据意味着,吉林省梨树县高家村中国科学院保护性工作基地地块,已经连续4年达成玉米“吨粮田”的成绩,该试验地也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唯一一块连续4年实现吨粮的地块。

  近年来,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这一论断深入人心。受我国资源禀赋的限制,必须让黑土地在保育的前提下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才能端牢“中国饭碗”,保证国家粮食稳定、安全。这就需要一种适合中国国情、“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身体好”的技术体系。

  于是,凝结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一批科研院校心血的梨树模式应运而生。通过15年的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技术,土壤的肥力显著提升。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研究院关义新看来,保护性耕作从根本上扭转了黑土地退化的趋势。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与传统耕作模式的对照组相比,保护性耕作的土地踩上去又暄又软,像棉花一样,用手指就可以轻松戳进土中,玉米的根系明显更加发达。

  在保护性耕作的基础上,以“扩库限源增效”玉米高产超高产理论为指导,关义新、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马兴林等科研人员优化集成高产高效机械化管理技术,构建玉米保护性耕作高产增效技术。技术实施以来,已经连续4年亩产突破吨粮。其中2018年,1062.43公斤/亩,2019年,1152.45公斤/亩,2020年,1039.17公斤/亩,同时,每公斤粮食的生产成本还降低了10%。

  据梨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孙大海介绍,去年该县已完成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232万亩,今年设定目标是240万亩,适宜面积已经基本覆盖。“我们还推行了百名硕博进合作社等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多层次、多领域吸引农业专家来到梨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日报记者 杨仑 责任编辑: 冷媚)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 +86 431 85542266
Email: iga@iga.ac.cn 传真: +86 431 85542298
Copyright(2002-202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