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东北地理所2009年六大工作任务
2009-03-31 | 来源: |【

认清形势、迎接挑战、凝聚力量、创新跨越

—— 何兴元所长2009年度所工作报告要点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我所按照路甬祥院长 “认知规律,开创未来”题词开启新的50年的开元之年,是加快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因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促进研究所全面完成创新三期任务,实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远大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战略研究,谋划未来发展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从研究所、领域、学科组三个层面深入开展战略研究,确保战略研究的经常化与制度化。

    在研究所层面,认清我所学科的优势与不足,紧跟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及院线路图,特别是创新三期后中科院组织实施面向2020的创新工程,及时对我所整体发展战略做出新的调整与部署;完善战略规划的制定、实施、评价以及决策机制。

    在领域专题层面,策划组织开展专题性学科领域发展战略研究,组织开展中青年科研骨干学科发展战略研讨,全面落实发展战略研究有关科研工作部署。

    在学科组建设层面,要更加突出我所的学科特色和区域特色,组建4个学科群26个学科组,在学科组之间形成经常性的交流和互动,以实质性的跨越和渗透来弥补我所起步晚且基础薄弱的不足。。

二、争取重大科研任务,策划“十二五”开局

    一是明确思路、确定重点。全力推进国家支撑项目“松嫩-三江平原粮食核心产区农田水土资源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落实工作,项目实施要注重联合区域优势单位,形成战略联盟,突出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的同时兼顾基础研究,应提前启动核心示范区;促进院农业基地项目群“东北农业科技支撑计划”正式启动,按照“精心组织协调-全过程跟踪管理—高水平完成—可持续性”的思路设计方案,使其与支撑项目有机结合和密切衔接;沟通协调国家水专项有关任务落实。

    二是充分酝酿,精心遴选。积极争取国家973项目合作及参与立项工作,为湿地973尽早列入指南继续努力,并采取积极措施做好申请准备;协调推进863遥感领域重点项目立项申报;跟踪水利部等行业部门公益基金项目。

    三是务实协调,再接再厉。提升2009年度基金申报项目中标率,力争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基金取得新突破;下半年策划“湿地恢复”支撑项目。

    四是“亡羊补牢”,全力争取。力争参与“松花江流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为下2个五年计划做准备;

    五是发挥优势,继续组织申报地方、企业及横向科研立项。

三、加强管理与引导,促进重大科研成果产出

    形势严峻:其一,虽然我国SCI总量已超法国,我院SCI总量已超过德国的马普学会,但我所SCI的数量还处在院内较低水平;其二,今后更强调对国家、对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实质性贡献,更强调论文、专利的水平和质量;其三,亟待改变进入三期创新以来,省部级奖(一等奖)和国家奖都是零的局面!

    三期目标:1-2项国家奖,每年至少要1项省一等奖;高水平论文(SCI)每年递增20%。

    政策引导: 加大重大成果的考核指标权重和奖励力度,并侧重于对重大奖项、高水平论文等高质量科技成果的奖励,鼓励高影响因子论文发表和基础性学术专著出版;

    具体要求:承担重大任务,要出重大成果;综合集成、联合共赢(所内外);所领导分工负责,齐抓共管,一抓到底;

    重点培育:“湿地项目成果”, “大豆栽培技术集成”, “高光效玉米栽培技术与示范” “东北百年LUCC”等技术成果,通过集成和凝练使之都具备冲击国家奖的水平和实力。

四、加强人才引进,打造一流创新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兴所、人才强所”的理念,充分认识人才工作对我所创新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依据学科建设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紧抓好。

    用好现有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的理念;建立“事业用人,感情留人,待遇吸引人”的政策和公正的绩效评价制度;对重要人才实行所领导班子联系制度;营造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氛围;鼓励协作,增强团队意识和整体竞争实力。

    引进拔尖人才:利用主渠道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

    培养后备人才:培养35岁以下优秀青年人才,组建青年科学家小组;选派有潜质的优秀青年出国培训、研修以及开展合作研究;领域前沿项目要以35岁以下青年为主(目前占60%);重大项目或课题配备35岁以下青年人担任负责人(院方向项目);每年引进10人以上优秀博士毕业生。

    共享急需人才: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设立“引智”工程专项资金;采取“双聘制”,聘请知名科学家做重点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重大项目聘任知名科学家做兼职研究员或顾问;设立海外合作基金,建立与海外科学家的合作关系。

    壮大流动队伍:加强我所与211等综合性大学的协作关系,提升研究生招生生源水平。扩大硕博连读生比例,为我所的创新发展建立一支优秀的研究生流动队伍。扩大博士后招生规模,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学科组招聘博士后,今后每年进站博士后规模15-20人。

五、重视基础设施,抓好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全力组织完成湿地重点实验室的年度院级评估工作,策划推进湿地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黑土省级重点实验室进入院级重点实验室的相关工作;力争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进入院级网络台站;

    二是重点强化野外观测研究站的能力建设。三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实验综合楼建设,共建兴凯湖湿地、大兴安岭森林湿地、盘锦滨海湿地实验站、增强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能力;持续加强其它站、室的基础设施;

    三是完善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功能,通过加强网络装备建设,实现数据共享,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

    四是筹备召开野外站建设与管理年度工作会议,组织编制野外站“十二五”发展规划。

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构建和谐创新文化

    思想观念更新:

    结合研究所新的发展时期思维和观念上的更新,发扬“东地精神”,大力构建和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敢于超越、甘于寂寞”的创新文化,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的和谐宽松、竞争有序、团结奉献的良好文化氛围,在创新实践中实现自己理想和体现自己的价值。

    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一室三中心两支撑的科研结构框架”, 修订现有规章制度,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推进后勤服务和物业中心体制改革。分两步走:先进行现有的管理、服务、经营三种职能的分离,再进行社会改革(改制),使其运转更加平稳高效,为我所创新工作提供保障。

    完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实行绩效综合评价体系;执行全员岗位合同聘任制,完善三元岗位工资。

    所风学风建设:

    认真挖掘我所的历史积淀,审视我所的优秀文化传承,逐步形成并完善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具有我所特色的创新文化体系;着力弘扬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全所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高研究所文化内涵和软实力,推进研究所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学风建设上要追求严谨、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克服浮躁情绪,反对学术腐败,也不能单独追求文章、专著、专利的数量。

    创新文化建设:

    配合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庆祝和所里的重大活动和重要事件,全面宣传研究所创新发展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果,通过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为研究所塑造一个朝气蓬勃、昂扬向上、快速发展的良好形象。

    尽管我们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必须头脑清醒,不能盲目乐观、停滞不前;尽管三期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困难重重,但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不能被困难吓倒;“不动摇、不怠懈、不折腾” 也“不忽悠”,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卧薪尝胆、扎实工作、努力拼搏、锲而不舍,发扬“东地”精神,我们就会战胜一切困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绩,研究所就会大有希望、有更大的发展!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 +86 431 85542266
Email: iga@iga.ac.cn 传真: +86 431 85542298
Copyright(2002-202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