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高端农业研究创新服务东辽农业发展——中科院东辽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入驻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2017-08-02 | 来源:辽源日报 |【

  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是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度的丘陵地带。发源于东辽县的东辽河是辽源、四平区域生活、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多年来,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多种原因,使得辽河源头的土壤和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威胁。

  解决这样一个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沿岸几百万民众一流纯净的清水、一方干净的沃土,辽源市把目光瞄准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是国内顶级的研究机构。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在东北地区生态农业研究方面成果突出、极具权威的研究机构。重点开展农业生态、湿地生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与技术、区域发展等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强化东北主要作物新型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培育大豆重要性状形成机理与分子育种、黑土农田地力提升及其关键技术,是国内农业生态领域“高大上”的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落地需要合适的“土壤”,东辽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东北地理所的科研方向与东辽县需求的高度契合,让双方的合作成为可能。

  怎样才能与“高大上”的研究所建立联系,东辽一方面在发展有机生态农业上做好准备,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合作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吉林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把高端科研机构的农业科研成果“种进黑土地”,为百姓增加收入摆上了议事日程。

  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立成为了吸引“金凤凰”的“梧桐树”。

  2017年2月,为加强对东辽县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持,辽源市委、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协商,选派 鲍刚研究员到东辽县任科技副县长。鲍刚副县长成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成果在东辽转化为农业效益的桥梁。

  鲍刚副县长说:“我的任务就是通过无公害农业生态的研究与示范,使辽河源头的土壤和水质从根本上还原和纯净;把中科院高端农业研究成果带到东辽,带到田间地头,转化为农业效益,让老百姓相信,帮老百姓致富;再把实验的成果和基层的需求带到研究所,并据此修订研究内容。”

  2017年3月,在东辽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东辽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在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落成。

  中科院东辽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建在辽河源镇英武村 。

  鲍刚副县长介绍说,实验基地占地1000亩,分为三大功能区:新品种和有机栽培技术示范区、高新技术示范区和科学研究实验区。新品种和有机栽培技术示范区包括食用高蛋白有机大豆栽培示范区、鲜食有机大豆栽培示范区、有机黏玉米栽培示范区、牧草有机种植示范区、有机水稻栽培示范区、有机蔬菜栽培示范区等。高新示范区包括高效益经济作物现代化种植技术示范区、高效减肥增效技术示范区和现代智慧农业技术示范区。科学研究实验区包括大豆、青贮玉米、水稻、牧草、蔬菜、景观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和改良区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研发区。

  示范基地主任冯献忠告诉我们,示范基地主要示范和推广中科院以及国内外先进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提供可复制的高标准现代有机农业示范样板,以推动东辽县农业转型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辽河源头有机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实现饮用水源地的长期安全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说到肥料的施用,在高效减肥增效技术示范区,示范基地副主任赵春生帮我们订正了一个误区“肥料的施用,不是越多越好,也不能因噎废食,完全就不用了。我们就是要通过实验,让农民兄弟看到,科学施用肥料不仅可以增产增效,还可以让作物将肥料‘吃干榨尽’,没有残留、没有流失,不造成环境污染。”

  正在基地指导种植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冷建田老师指着有机大豆栽培示范区密密麻麻插着的白色小牌子说:“光一个大豆示范区,我们就有5000多份育种材料,我们要通过实验,优选出适合不同土壤、气候条件的品种,然后进行推广。”

  截止目前,5000多份大豆育种材料样本长势良好,充分体现出品质好、产量高、抗倒伏的特性。无公害毛豆亩产可达到2000斤。从国内外引进的特色品种紫苏、藜麦也完全适应了“新家”。多个品种的“绿色”番茄已经开始采摘,产品供不应求。

  东辽县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这样高端的农业研究机构合作,为东辽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力量。农业高科技服务东辽,服务东辽农业发展,将更加快速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实现农业现代化。(李洪波)

 
  附件下载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 +86 431 85542266
Email: iga@iga.ac.cn 传真: +86 431 85542298
Copyright(2002-202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