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博士后流动站 > 制度
博士后研究报告编写规则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博士后研究报告编写规则

 

 

 

 

 

 

 

 

 

 

 

 

 

 

 

 

 

 

 

 

 

 

人事教育处

 

     00四年九月

 

 

 

 

 

博士后研究报告编写规则

 

根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和北京图书馆学位学术论文收藏中心关于“博士后研究报告编写规则”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一.研究报告的结构

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几部分:封面中英文摘要、正文、结尾四部分。

(一)  

封面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分类号 

在左上角注明《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的分类号,同时注明《国际十进制分类法UDC》的分类号。

2. 编号

人事教育处备案的编号。

3.密级 

按国家规定的保密条例,在右上角注明密级。如系公开发行,不注密级。

4.题名和副题名

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英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5作者姓名。

6.流动站名称(一级学科) 

7.工作起始和完成日期,

8.单位名称

9.报告提交日期。(见封面范例)

(中英文摘要

摘要是报告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2.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报告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第二次文献采用。

3.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4.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400500字,如果研究报告是用外国语文撰写的,中文摘要应不少于6008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300个实词。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

5.摘要中不要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6.报告摘要用另页置于题名页之后。(见范例23

(三)正文部分

一般研究报告皆以引言(或绪论)开始,以结论或讨论结束。正文部分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

1.引言(或绪论)

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工作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2.   具体章节

3.   结论

报告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如果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仪器设备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4.致谢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必须另页右页开始,并标明顺序号。参考文献根据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著录

著录标准格式:

1.“著者—出版年”制。“著者—出版年”制的标注内容由作者姓名和出版年构成,常见有三种类型:其一,在被引用文献的作者姓名(中国人为全称)之后,紧接着用圆括号标注文献出版年;其二,如果正文仅引用文献内容,未提及作者,可在所引用文献之后,用圆括号同时标注作者姓名和出版年,二者用“,”分开;其三,引用多名作者文献时,在文中仅标注第一位作者,其后加“等”字或“et.al.”。

2.报告后的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

(四)结尾部分

结尾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博士后个人简历

2.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重要科研成果

3.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重要科研成果

4.永久通信地址

5.书脊厚度大于或等于5mm的研究报告,应将题名及作者设计在书脊上,书脊名称应与其封面、书名页上的题名作者一致。

6.封三、封底(包括版权页)

. 研究报告的编写要求

1.报告的中英文稿必须用白色纸单面打字

2. 报告宜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

3. 报告在打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留30mm,左侧(订口)留边35mm以上,下方(地脚)应留25mm,右侧(切口)应留边20mm以上。

4. 报告的正文一般采用4号宋体字,中文题名、章题可适当增大并采用黑体。

5. 封面、书名页的字应采用黑体字。

 

6.有关图、表、公式、计量单位等的标注请参考“博士后研究报告编写规则”。

 

 

 

 

 

 

 

 

 

 

 

 

 

 

 

 

 

 

 

 

 

 

 

 

 

 

 

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       

 

 

 

城市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研究

—以东北区为例

 

杨爱玲

 

 

 

 

流动站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

 

工作完成日期    19922月—19942

报告提交日期    19944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 

 

20048

 

  2

 

本文在分析设计过程、用户需求、典型程序及相应的计算机环境的基础上,以框架简力墙为例,研究了在现代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下,房屋结构的计算机模型建造技术提出了新的模型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体化的软件FSWB(100)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将一个模型划分成用户模型,核心模型和过程模型是将复杂的框架简力墙结构化为计算机模型的最有效途径。

2.命令结构,程序结构与数据结构的一致性是计算机模拟人工设计过程的最佳方式。

3.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的数据结构提高了复杂房屋结构在计算机里的建模效率。

4.核心模型的标准化实现了计算机模型的多用户共享。可用于联网条件下的计算机环境,同时也便于用户进行多种方案的分析比较。

5.用户标志、计算机标志的使用,便于用户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使他可以采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定义任意部件。

6.FSWB服务器的使用,大大简化了应用程序的开发工作量。

7.FSWB接口实现了进程之间的通讯。在没有并行计算机的情况下这是一种较好的工作方式。

 

 

关键词:结构,模型,用户界面,对象,结构分析


  3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process, the user requirements, the standard programs developed on the old computers and the facilities offered by the current hardware and software equipment, new concepts of modelling of Frame-Shear-Wall Buildings on computers are presented in this thesis. To examine the new concepts an integrated modelling package FSWB is implemented. Solutions presented in this thesi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 Seperation of a model into user model, core model and processor model to map a complex Frame-Wall building into the computer.

 

- Achievement of the arbitrary sequence of solution steps for the user so that the design process is simulated.

 

- Implementation of an object-oriented data model.

 

- Management of inputs in a multi-window computer environment.

 

- Programming of dynamic storage allocation.

 

- Achievement of identifying of objects in the user preference.

 

Keywords: Structure, model, user surface, object, structural analysis.

-

 

  4

 

  

 

材料动态断裂研究概述……………………………………………1

1.1 前言………………………………………………………………………3

1.2 材料断裂的微观机制……………………………………………………7

 1.2.1 微损伤的形核………………………………………………………7

 1.2.2 微损伤的增长………………………………………………………12

 1.2.3 微损伤的聚合………………………………………………………13

 1.2.4 材料的微结构和工艺处理对损伤的影响…………………………14

1.3 静态损伤理论……………………………………………………………14

 1.3.1  概况…………………………………………………………………14

 1.3.2 延性细观损伤模型…………………………………………………17

 1.3.3 脆性细观损伤模型…………………………………………………20

 1.3.4 非平衡统计断裂力学………………………………………………24

1.4 动态损伤理论……………………………………………………………25

 1.4.1 概况…………………………………………………………………25

 1.4.2 Grady层裂模型……………………………………………………27

 1.4.3 Perzyna过应力损伤模型……………………………………………29

 1.4.4 NAG统计断裂力学模型……………………………………………30

 1.4.5 微损伤系统演化统计模型…………………………………………33

 1.4.6 延性动态断裂细观分析模型………………………………………36

 1.4.7 其它模型……………………………………………………………38

1.5 本文工作简介……………………………………………………………39

 1.5.1 延性和脆性动态断裂理论模型的建立……………………………39

 1.5.2 材料动态断裂实验研究……………………………………………41

 1.5.3 层裂破坏数值模型…………………………………………………41

1.6  述……………………………………………………………………41

金属材料动态断裂实验研究………………………………………51

2.1 前言………………………………………………………………………51

2.2 层裂实验…………………………………………………………………52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编:130102 电话: +86 431 85542266
Email: iga@iga.ac.cn 传真: +86 431 85542298
Copyright(2002-202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ICP备05002032号-1
吉公网安备22017302000214号